高佩璇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截至今年6月底,本港輪候公屋家庭已多達15萬多戶,連同非長者一人申請人數11萬7千多宗,加起來就有近27萬宗。但是,近年每年的房屋供應量不到2萬間,公屋家庭平均輪候時間長達5.3年。另一邊廂,私樓價格連年上漲,已經脫離普羅市民負擔能力。私人樓宇的供款額相對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率,亦持續惡化至今年第二季的74%,住屋負擔已直接影響到市民的生活質素。市民為了減輕負擔唯有選擇居住較細小面積的單位,說明住屋問題已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
近年政府把建屋紓困放在施政首位,無奈過去多年雖然大力推動房屋建設,可惜成效有限以致公營房屋供應日益緊張,而私樓就越賣越貴,市民埋怨政府施政不力。
為了增加建屋量,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多個措施,值得市民大力支持。問題是如何加速推行和穩妥落實,使房屋供應量可以按計劃完成,我們相信特首能夠迎難而上。
日前有意見說用萬億填海是把錢倒入大海,此說純屬謬論。首先,通過誇大填海費用從而慫恿市民反對,這是誤導市民;其次,考慮長遠建屋需要,若不填海造地,還有什麼辦法?不可以一味反對。如果大家覺得1,700公頃太多,1,000公頃可以嗎?理性討論未來需求然後訂定填海數字,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做法,不要老是反對、反對、反對。政府定出了一個方向性政策,日後還要經過很多程序,例如環境評估、城規、交通評估、撥款申請及其他程序等等,每個程序都甚為嚴謹,而且是缺一不可,完成了才能逐步落實。我們應該支持特區政府在這些程序中不斷因時制宜訂出可行方案。況且在這些過程中市民完全有機會參與,好的意見是會被考慮的。
填海造地除了建屋需要之外,也是為香港經濟發展需要而未雨綢繆。試想,在全港1,000平方公里內,我們要在住屋、商業、道路、社區配套設施和綠化園林、環境保育等方面取得一個合理規劃和平衡,是非常不容易的。
填海造地需時十多年才能真正提供到房屋單位,但是短期的需要非常迫切,我們也要認真面對。目前在新界有不少的閒置土地,也有不少沒有耕作的農地,倘若能配以完善規劃,十年八年內便能建出樓房;鼓勵舊樓重建,給予提高地積比增加額外面積,也可增加供應量;另外亦可檢視現有部門規管流程,增加人手縮短審批時間等。施政報告內提出了不少好的做法,都值得支持,希望大家齊心合力支持政府全力推動建屋計劃,逐步解決住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