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理性討論填海 澄清誤導

2018-10-20

周厚立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長

「明日大嶼」規劃,為香港的未來描繪出宏偉藍圖,更超越了昔日的「玫瑰園」計劃。針對社會上對「明日大嶼」一些疑慮,特區政府需要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社會各界亦應理性討論,澄清各種各樣的誤導說法,消除不明朗因素,共同推動落實點燃香港希望的宏偉規劃。

任何土地方案都有爭議,填海爭議亦非始自今日。對於這個大規模填海的計劃,社會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但應理性討論,有些非理性的說法違反事實,諸如「倒錢落海」、「新一輪大撒幣」、「掏空庫房」、「明益新移民」、「最大得益是中資公司」,有必要及時澄清,以免廣大市民被誤導。

不應將填海「妖魔化」

「明日大嶼」工程長達13至15年,投資分期進行,並非一次過支出,每年工程款僅約400多億,而現時港府坐擁高達1.1萬億元的財政儲備,本年度的政府開支接近5,600億元,當中近1,200億元為主要用於基建工程的非經常性開支。「明日大嶼」工程每年工程款僅約400多億,相比現在立法會每年批准的基建開支逾千億,連一半都達不到,所謂「明日大嶼」工程一次過用完儲備,用完公務員長俸金,並不符合事實。

有人將「明日大嶼」計劃與單程證制度掛u,指填海「明益新移民」,「霸佔香港珍貴的公屋資源」云云,這種說法只會挑動社會矛盾和分化。香港私人樓市自由買賣,公營房屋則有嚴格的審批和准入制度。公屋配屋時,必須有至少一半成員在香港住滿7年及所有成員仍在香港居住,內地新移民並無特權。

有必要澄清誤導說法

有人聲稱「『明日大嶼』計劃的最大得益將是中資公司」云云。但是,香港政府工程招標公開公平公正,一般而言,「公式制度」評審投標書會用於一般的工程合約,而「評分制度」評審投標書則用於價值比較高、要求複雜或需要緊密協調的工程合約。「評分制度」評審投標書則會考慮投標者的技術素質,如經驗、過往工務工程合約的表現、投放資源和技術方案等較詳細資料,以公開的評分制度先計算技術評分,再以投標價格,以一定比重計算各標書的評分。可見所謂「『明日大嶼』計劃的最大得益將是中資公司」,完全站不住腳。

有意見認為本港還有很多土地,不必填海,質疑為何不發展棕地農地。收棕地和農地成本巨大,除了要向業主補償應有的土地價值,還要對受影響的居民、商戶及從業員提供各類特惠賠償和協助,另外還有搬遷、安置、重置及土地平整等費用,支出的數額更多。「明日大嶼」建造1,700公頃土地,但政府要收回1,700公頃新界農地或棕地,需要的公帑遠遠超過「明日大嶼」工程所需的四、五千億元。

隨荋銡]澳大橋通車,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因此透過填海而產生的用地,用途和價格都非常豐富和珍貴。當中三成會用作興建私營房屋的土地,即使以偏低的價格和6倍平均地積比率計算,扣除「明日大嶼」建造成本後,還可為庫房帶來可觀的地價收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