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攻擊「明日大嶼」計劃不得人心

2018-10-20

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香港回歸21年以來,一直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但長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摸索,如今終於看到一絲光明,就是特首林鄭月娥的第二份施政報告拍板填海,提出「明日大嶼」的計劃。林鄭說,若不推「明日大嶼」,將愧對下一代。

筆者相信,林鄭班子能夠頂住既得利益的阻撓及反對派的攻擊,盡快將計劃變為行動,設法提高效率,香港市民真的有新希望。「明日大嶼」中香港第三個商業核心區露出雛形時,香港人必然會公認,這是一項「功在千秋、造福子孫」的計劃。

「燃燒儲備」是反對派攻擊「明日大嶼」的借口。對此,林鄭月娥反駁:「無論計劃要用5,000億還是6,000億,都是在一段很長時間,攤分十幾年做。攤分十幾年,每年不就是400億、500億。所以不要將數目合併,說成明日會用完儲備、明日用完公務員長俸來嚇市民。」

對於大規模填海將耗盡儲備的說法,除了林鄭月娥反駁,政府投入是分期分批,不會一下子投入之外,筆者還要強調兩點,第一,填海造地的成本,低於收回農地、棕地等發展方式;新機場第三條跑道和東涌填海,每平方呎成本大約在500元至900元。這比在新界收地建屋,划算得多。

第二,不能只算投入,不算產出和收入。造地就是發展土地,造地本身就可增加GDP,就可增加財富。2017年,香港賣地年收1,800億港元,史上最多。根據《財政預算案》的預測,2018/19年財政年度的地價收入將達1,210億元,相信湧現「百億地王」將近10幅。如果「明日大嶼」計劃填海所得的1,700公頃土地,拿出100公頃出來,吸引香港、內地以至全球的資金來競投、發展,所得的庫房收入將超過成本。

值得強調的是,填海有了新土地,政府的議價能力更高,與其他土地持有者談合作就更有利。只要政府開始動手填海,就會給市場傳出正面信息:未來土地供應充足,樓價自然會穩定。更重要的是,「明日大嶼」計劃為香港發展帶來新動力。

多年來,香港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政府有錢都不知道如何使,將千多億錢「派糖」了事。如今,有了「明日大嶼」計劃,未來就不止一個中環,而能創造多個中環。

「明日大嶼」計劃有利香港,有利市民,反對派硬要「砌詞」反對,反映其越來越不得人心,也證明他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