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雯 香港特殊學校校長
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香港突破教育發展瓶頸極其難得的機遇。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有助港澳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有助珠三角其他城市借鏡港澳優勢進一步創新發展。
11 月 7 日,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立法會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教育政策目標,是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風俗文化、飲食語言都比較接近,為我們年輕人在大灣區發展提供先天便利,所以,香港教育領導及教育工作者應趁機審視現有教育體系,順應新時代大灣區的發展方針與大環境,按發展優次,把「教育政策」融入相關的課程和教學工作中,一起克服挑戰,同心同德朝荂u目標」進發。
大灣區的核心在於流動,包括物流、人流、資金流、人才流等,所有基建都是在這個核心下展開和落實的。從事教育的我們,更關注人才的流動,內地人才來香港,香港人才也可以到內地更大的舞台。配合這流動,必須好好培養學生正確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三方面,去爭取機會和面對挑戰。
首先,在知識上,語言的優勢是必須保持和發展的。香港慣於華洋共處,國際理解教育一向備受重視,造就了我們對兩文三語教育(英語、普通話和粵語)的堅持,這正正能讓香港學生立足於大灣區的粵語方言區,背靠祖國廣大的腹地,面向世界無邊的市場......香港必須發揮其語言教育政策特色,才能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同時,學生也要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認識及了解香港面臨的挑戰。香港學生更必須掌握一系列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配套措施,如「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可讓青年人認識大灣區的就業市場及發展;「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系列政策,在其框架下促進本港專業服務進入內地市場。展示大灣區國策,讓有志的莘莘學子多角度思考,直面挑戰,盡早把握深入探索當地的發展機遇。
除了認知,更重要的是相關技能的培訓。香港青年應發揮香港處理產品安全的長處、訂立法規的經驗、追求辦事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培養自身之靈活性,教育工作者亦要具策略性地重點加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創意技能。此外,致力於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實質性建設,有助整合多方力量,釋放創新和創意動能,幫助國家實現高端技術的突破。總括而言,要靈活創新才會有更多發展機會,才能更加突出現有優勢。
在態度和價值觀的建構上,灣區建設把路程縮短,帶來更密切、更高效、更快捷的交通,使同學們對大灣區的認識不僅限於姊妹學校探訪或甚者只是紙上談兵,期望灣區內高校與中、小、幼、特等學校可以舉辦更多教育交流團,進行更緊密之考察學習,讓學生能較長時間身臨其境,踏遍大灣區認識祖國山河和悠久文化,體會本地以外的校園生活、風土人情,令香港的青少年能夠更容易與內地雙向交流、擴闊視野,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的謬誤。欣見香港學生免試報升大灣區大學、大灣區學生來港求學、香港專上院校在大灣區城市合作辦學、內地城市與香港高等院校結盟的數目均越來越多,為保持「兩制」前提下如何更好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台。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