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人文情懷滿冬至

2018-12-22
■情意濃濃冬至日有包餃子的習俗。 作者提供■情意濃濃冬至日有包餃子的習俗。 作者提供

■ 馬佳

每年12月22日是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佔據重要地位。它不啻標誌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來臨,還是陰陽交替、節氣循環的節點,含有「冬盡春來」之意,是個值得慶賀的吉日,所以自古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早在周朝,中國就形成冬至祭天的傳統。到漢代,官場盛行「拜冬」禮儀。至魏晉六朝,冬至被稱做「亞歲」,形成子女向父母長輩拜節風俗。唐宋以後,冬至逐漸升格為官方節日,官員放假,穿戴一新互相慶祝,民俗文化也更豐富多彩。在北方,冬至必吃水餃,說吃罷餃子會有好兆頭;南方人冬至則必吃湯圓,謂吃罷元宵便增壽添福了。

中原素有「不吃冬至餃,耳朵要凍掉」民諺。河南人冬至吃酸湯水餃習俗源於「醫聖」張仲景。東漢大醫學家張仲景(154-219年)任長沙太守時,也不忘治病救人,贏得「郎中太守」美稱,其《傷寒雜病論》被譽為「中醫的靈魂」。後張仲景辭官返老家南陽專攻醫學。時正值冬至,鄉親飢寒交迫,不少人耳朵凍爛。張仲景便在南陽白河邊搭起醫棚、支起大鍋,以「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將羊肉、辣椒和驅寒中藥放進鍋裡熬煮,再將它們剁碎用麵粉包成耳朵狀,取名「嬌耳」,煮熟後連湯分給災民吃,大夥兒吃了美味的「酸辣嬌耳祛寒湯」,頓覺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癒合了。鄉人如法炮製學包「嬌耳」漸成風俗,後「嬌耳」被稱為「餃子」。

「冬至大如年」之說源於北宋。北宋京城開封的冬至蔚為壯觀,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有云:「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酒,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這天皇帝還會舉辦「團拜會」,官員們穿戴一新進宮參加朝賀,朝廷還為租房者發放三天租金。此日汴京城內大多數店舖都關門歇業,無論達官貴人或黎民百姓,家家張燈結綵設宴祭祖,都要吃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餺飥」一說。開封民謠曰:「新年已過,皮鞋底破,大擔餛飩,一口一個」。《乾淳歲時記》云:「開封三日內,店肆皆罷市,垂簾飲博,謂之做節」;民間更有迎日、戴陽巾、薦黍糕、獻冬至盤等冬至風俗,人們稱冬至前夜為「夜除」,氣氛之隆重可見一斑了。宋庠寫下「今夕織蘿還不動,百神應到紫宮前」、范成大則有「已辦鬢霜供歲龠,仍拚髀肉了征鞍」之句。冬至還是個敬老的節日,《增補武林舊事》說:「冬至日禮拜尊長不同居常」,南宋京城杭州也是家家擺宴慶祝,向父母尊長行禮,婦人還要「獻鞋襪於尊長」。

冬至也是「數九寒天」的開始,從此日起,每九天為一組連續九組,謂之「九九」,九九八十一天過去,冬季才算結束。過去各地都有《九九歌》,京津地區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新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南的《九九歌》則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天寒無樂趣;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綠青枝。」各地《九九歌》說法有異,但都含過完九九、春天來到之意。

古代每逢冬至前後,各地慈善機構和佛寺、城隍廟都會舉辦施粥敲更活動,救濟貧民,一直持續到除夕。在天寒地凍的數九寒天,那熱氣騰騰的噴香稠粥,給窮苦人帶來關愛與溫暖,此風延續至今。去年我在鄭州城隍廟目睹熱鬧的「冬至施粥」場面,眾多環衛工人、城郊菜農、莘莘學子和路人興沖沖喝茩遛@熱粥,津津有味,足見冬至滿滿的人文情懷,誠如城隍廟前一幅楹聯所云:「正能量九州傳遞,好作風千載傳承」。

古賢不乏冬至的佳作。詩聖杜甫寫過多首「冬至詩」,其一曰:「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好一個「冬至陽生春又來」,字裡行間滿是春風得意的好心情啊!幾年後,他寫的《冬至》詩卻說:「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此時杜甫仕途失意、生活潦倒,想到往昔冬至日聚飲的歡快,如今卻貧病交加,能不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麼?

「詩魔」白居易尤其看重冬至,其名篇《邯鄲冬至夜思家》云:「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蚖椰璊H」,當時33歲的白居易新任秘書省校書郎,正好宦游在河北邯鄲。唐代冬至官府放假,民間更熱鬧,孑然在外的白居易卻只能「燈前影伴身」、「抱膝」思親人,濃濃的鄉愁難以言表,想到此刻親人們也會在燈下思念自己,與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如出一轍!老白還有一首《冬至夜》:「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鬚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於砌下霜......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托孟光」,詩人進入白髮暮年,遙想當年冬至情景,令人感歎唏噓!

大文豪蘇東坡當然也心儀冬至佳節!我最喜歡其《冬至日獨遊吉祥寺》:「井底微陽回未回,蕭蕭寒雨濕枯荄。何人更似蘇夫子,不是花時肯獨來。」風雪飄舞的冬至日,花草謝了、風景衰了,獨居杭城的蘇軾卻獨自「竹杖芒鞋、吟嘯徐行」前來古剎遊覽,其灑脫之風可見一斑!蘇軾胞弟蘇轍也有一首《冬至》詩:「佳節蕭條陋巷中,雪穿窗戶有顏風。出迎過客知非病,歸對先師喜屢空。」居住在簞瓢陋巷的文人不改初心,節日裡仍在遙想自己的偶像--顏回,這是何等的思想境界啊!蘇家兩兄弟,堪稱滾滾紅塵中堅守精神高地的一代名士,無不凸顯出其高貴的人文精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