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劇院外,茶館劇場亦是亮點。茶館劇場的演出,由本地年輕演員及樂師組成的茶館新星劇團為觀眾獻映。「如西方,一個好的劇場一定有駐場劇團,每個場都有其特點,寫劇本的人要利用場的特點寫劇本。」同時,一個出色的劇本要用時間經營,必須長期並由同一批人演出。故葉世雄認為,戲曲中心在面對平價競爭的情況下,最好做一些駐場劇團計劃,以粵劇表演作招徠,打響名號。
駐場模式讓年輕表演者有定期的排練及演出機會,固然是好事,但葉世雄認為,長遠來說,此模式能否提升演員的藝術水平則仍是問號。「要想年輕演員有進步,最好讓他們跟高水平老倌同台演出。」他提到,若果永遠只跟同級的人演出,難以提升水平,反過來說,若果他們有機會與前輩演出,或能激發體內的演藝細胞。他說,現時新人的訓練模式與老倌大不同,以往老倌由低做起,可有更多時間細察師傅演出,但新一輩則不然。因此,當下的模式固然能讓新秀一展所長,但說到能否提升自身藝術水平,則有待觀望。
此外,他認為,除粵劇外,茶館劇場不妨多元化發展,多聚焦在其他劇種上。「有些表演藝術如木偶劇,不適宜在大劇場演出,希望有機會在茶館劇場發展。」他認為,就藝術水平而言,本地劇團未必有內地劇團般高,但因融入本地獨有元素,可創作出有本土特色的作品。他認為,從表演造詣來說,香港的演出者未必能與內地的媲美,但在創作上有本土特色,固仍有生存空間。「西九需要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葉世雄認為戲曲中心是開不逢時,皆因除了周邊設施未完工,最「煞食」的故宮文化博物館未落成。他認為,故宮文化博物館落成後,可以帶動人流,兩者合併,打造戲曲城的概念,發展以戲曲為主題的特色產品,把戲曲變成可消費的東西。「這是如何把戲曲發展成文化產業的重要部分。」他估計,長遠來說,造價昂貴的戲曲中心不會是以培訓人才為主,反而是讓市民進來享受戲曲的綜合消費場地。「文化中心本身是一個演出場地,但西九並非如此簡單。香港應該把有機會發展成文化產業的項目變成產業,希望將來戲曲中心能與故宮文化博物館有更多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