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文筆聊生】「讀書無用」多角度 匆匆下筆易中伏

2019-04-10
■「讀書無用」這題,可以寫的方向很多,同學反而不易寫得好。 資料圖片■「讀書無用」這題,可以寫的方向很多,同學反而不易寫得好。 資料圖片

文憑試中文科開考,試題應該尚算正路,卷二的題目算是平凡得來有點新意。其實近幾年的作文題目,從考核學生是否能達到題目所設下的多項要求,轉而考核學生如何在較大的審題空間中言之有物。如文憑試早期的「唐老師」題目,為學生設下了這個老師「不喜歡說大道理」,但在「待人處事」之間能顯出「中國文化寶貴的一面」的條件,考生基本上是依樣畫葫蘆;又如很著名的題目「必要的沉默」,也設下了「曾經想據理力爭」,但最後決定「保持沉默」,而行動背後有一種自覺為「必須」的理由。這類題目的發揮空間較小,基本上先將文章發展的脈絡(和結局)定了相對清晰的框架,考生只需按要求在適當的地方放上合適的素材。

近幾年的題目,如「足印」、「禁區」,以及本年考題中的「想想別人」和「談讀書無用」之類。題目雖然好像簡化了,要完全離題很難,但很容易淪為段段與題目相關,可是整篇沒有完整立意的散亂文字,就算扣了題,也一樣不是好文章。再者,這類題目,更加考驗考生思維的深度和佈局謀篇的能力,往往從構思、立意本身就可看出文章的高下。如「足印」一題,考生的「足印」可以是一次爭執中留在牆上的痕跡,可以是父母牽着子女小手慢慢踏出的腳步,也可以是走了半生驀然回首所見的人生路;「足印」可以象徵親子間的連繫,象徵個人的成長。發揮的空間廣闊,優點容易發揮,反之,若只能生硬地寫一個有足印在內的故事,但未能將其中的情意、象徵貫穿全文,這些佈局能力弱、內容缺乏深度的缺點也會更加明顯。

今年的題目之中,「讀書無用」一題或者是比較易讓考生中伏的題目︰一則,題目大概是部分同學時常掛在口邊的埋怨話或心底話,「讀書、考試到底為了什麼?」是不少年輕人的迷惘,也許以為我手寫我心,容易發揮,未深加思索就開始運筆疾書。寫了開頭卻發覺話題難以延伸,因為讀書無用本身難以論證。所以,「讀書無用」一題非是非題,而是須較深入考究的延伸題。

若簡單析論,此題大概可從析論「讀書無用」的角度入題,為什麼有人會覺得讀書無用?然後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延伸︰第一,「無用」指的是什麼?是賺錢?是功名利祿?還是自身的學識、個人的修養呢?首兩者大概是功利考量,學識自然有用,修養嘛,就更接近「不病人之不己知」的道德層次了。

讀書,自然當有「小用」,也當有「大用」,年輕時讀書的目的為何?到較年長時應以什麼為讀書的目標,都是可以參詳爭議之處;第二,讀書指什麼?讀書指的是讀書考試,還是泛指閱讀與學習;第三,讀什麼書無用,這就牽涉到要慎選學習內容的問題,讀的是下三濫的書,或是只談功利取巧的書,大概很難說得上有什麼用。但換個角度,若只讀些「古聖賢之書」,學習的都是大道理,是否又能積學致用,讀什麼才合理、上算、有用,應該讀得精,還是應該讀得廣,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角度;第四,怎樣讀才有用,這牽涉讀書態度的問題,基本的固然應該「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但如梁實秋說,懂鑽書窟是其一,懂從書窟中鑽出來也同樣重要,是怎樣的態度或方式讓讀書變得有用。

以上各項,自然不是一篇文章能夠包攬,但這正正就是這類題目的難度所在。題目的立意、選材空間很闊,如何在開闊的選材空間之中選出合適的素材,將散碎的資料融合成有統一立意的文章,就是大家要學習的部分了。■莊志恒 中學中文科老師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