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根據藥性、功效及適應證的不同,補益藥大致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種。
氣虛證宜補氣
補氣藥用於治療氣虛證,氣虛證多有少氣懶言、動則氣喘、容易汗出,或神疲乏力、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表現常用藥有人參、黨參、太子參等。
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人參為補肺要藥,可改善肺氣虛衰症狀。另外,如因大病或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脈微欲絕的危重證候,單用人參可復脈固脫,為拯危救脫的要藥。
黨參:性味甘、平,歸肺、脾經。功效為補肺益氣,養血,生津,常用於氣虛不能生血,或血虛無以化氣之氣血兩虛證。《本草正義》記載黨參:「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
太子參:性味甘、微苦、平,歸肺、脾經。功效為補益健脾,生津潤肺。太子參除了能補益脾肺之氣,兼能養陰生津,其藥氣較緩和,屬補氣藥中的清補之品。凡氣陰不足輕證、火不盛者及小兒宜用太子參。《中國藥用植物誌》記載太子參:「治小兒出虛汗為佳」。
血虛證宜補血
補血藥用於治療血虛證。常見面色不華、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或見面色萎黃、指甲蒼白、眩暈耳鳴、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甚則經閉等症狀,常用藥有當歸、(製)何首烏、龍眼肉等。
當歸: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功效為補血調經,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當歸性味甘溫質潤,除了是補血之聖藥,亦能活血,調經止痛,常與補血調經藥同用。《本草經疏》指當歸:「腸胃薄弱,泄瀉溏薄及一切脾胃病惡食、不思食及食不消,並禁用之,即在產後胎前亦不得入」。
龍眼肉:性味甘、溫,歸心、脾經。功效為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常與人參、當歸、酸棗仁等同用,可單品服用,適合年老體衰、產後等氣血虧虛人士。《神農本草經》記載龍眼肉:「主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明」。
陰虛證宜補陰
補陰藥用於治療陰虛證,肺陰虛多見乾咳痰少,或痰中帶血、口乾咽痛等症﹔胃陰虛多見舌絳苔剝、咽乾口渴、納呆不飢、或大便燥結等。肝陰虛多見兩目乾澀、視物不清、肢體麻木等症。腎陰虛常見腰膝酸軟、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心煩失眠等。上述證候可選用補陰藥治療,常用藥有西洋參、石斛、女貞子等。
西洋參:性味甘、微苦、涼,歸肺、心、腎、脾經。功效為補氣養陰,清熱生津。西洋參補益陽氣作用雖然較人參為弱,但其藥性偏涼,兼能清火養陰生津。《本草從新》記載西洋參:「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熱。虛而有火者相宜」。
石斛:性味甘、微寒,歸胃、腎經。功效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等,亦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等症。
女貞子:性味甘、苦、涼,歸肝、腎經,能補肝腎陰,強腰膝,烏鬚明目,治療視力減退,鬚髮早白,腰酸耳鳴,陰虛內熱等症狀。《本草備要》記載女貞子:「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烏須髮」。
陽虛證宜補陽
補陽藥用於治療陽虛證,腎陽虛可見肢寒畏冷、腰膝酸痛、陽痿早泄、宮冷不孕、白帶清稀、遺尿尿頻、小便清長等。如有此類症狀可用補腎陽的藥物治療,常用藥有鹿茸、肉蓯蓉、杜仲等。
鹿茸:性味甘、鹹、溫,歸肝、腎經。功效為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托瘡毒,兼能固衝任,止帶下。服用鹿茸宜從小量開始,不可驟用大量。《神農本草經》記載鹿茸:「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
肉蓯蓉:性味甘、鹹、溫,歸腎、大腸經,為補腎助陽,益精血之良藥,兼能潤腸通便,治津液耗傷所致的大便秘結。《神農本草經》記載肉蓯蓉:「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
杜仲:性味甘、溫,歸肝、腎經,能補肝腎、強筋骨,腎虛腰痛為宜。兼有固衝任,安胎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
總括來說,補益藥只適合虛弱的人服用,以調整身體平衡,而各種補益藥功效、適應症狀都各有不同。因此,建議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在服用藥物時必須清楚分辨自己的體質,選用合適、合量的補益中藥。如服用後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避免「誤補益疾」的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