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星光透視 > 正文

【掠影探索】《旺扎的雨靴》透視小孩內心世界 拉華加繪畫不一樣的童年憧憬

2019-04-19
■藏族導演拉華加以電影透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朱慧恩 攝■藏族導演拉華加以電影透視孩子的內心世界。 朱慧恩 攝

《旺扎的雨靴》(下稱《旺》)是藏族導演拉華加執導的首部長片,榮獲2018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導演獎,也獲得第68屆柏林影展新生代競賽單元水晶熊獎提名。早前,在「FIRST青年電影展-香港選映」中,《旺》在星影匯首度與香港觀眾見面。不同背景的人對電影各有解讀,拉華加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則坦言,他希望電影能帶出不同面向,但最主要的還是想呈現一個小孩子的內心世界。■文:Vivian

生活在藏地農區的旺扎,日夜翹首盼望得到一對雨靴。可惜天意弄人,當得到雨靴後,卻一直沒下雨。拉華加還記得,《旺》在柏林電影節首映後,引起當地一些小朋友的共鳴。「有小朋友說,看到旺扎就如看到自己,就像自己喜歡一部手機,父母不給他買。每個人的童年都有自己的期望和憧憬的東西吧。」若從小孩的角度看,那是純粹的雨靴,但若剖開故事層面,那「雨靴」則是一個符號化的東西,「它是一個慾望,每個人內心也有一雙『雨靴』。」他說。

記:記者  拉:拉華加

記:拍《旺》的緣由?

拉:這是根據才朗東主的同名小說改編,當初讀到小說時,就被裡面的主人公深深打動。小說大約四五千字,我在改編時添加了很多元素,包括鐵皮青蛙,或是電視劇《西遊記》、動畫片《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比起小說豐富很多,裡面有一些瑣碎的記憶。像《西遊記》或是《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都是小時候看的電視劇和動畫片。

另外可能是劇情需要,例如電視裡一直在下雨,但現實中沒有下雨,是一個反差;像《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裡的父子關係,跟現實中旺扎和父親的關係,是一個對比。不同年齡、民族或文化背景的觀眾,看到此片會有不同看法。我希望它有多層面,有些人看到父子關係,有些人看到宗教和現代(發展)的衝突,但我覺得最主要還是講一個小孩子的內心世界。

班底強勁有默契

記:如何選角?聽說拍攝過程也挺困難?

拉:兩位小朋友是非職業演員,是在(拍攝)當地的學校找到。當初找演員找了很多地方,最終還是選了他們。這是發生在青海農村的故事,雖然都是安多方言,但牧區和農區的方言不一樣,找演員時有局限性。我們要找農區的小朋友,當時在當地所有學校幾乎都找了一遍。

因為交通不便,大車都進不去,包括發電車。電沒法弄,只好找當地電力局溝通,從高壓線上拉電。還有就是吃飯和住宿問題。沒有飯館,就找廚師做飯。住宿也就大家一起擠在學校裡,不能洗澡。但反過來說,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幹喜歡的事,很值得。 

記:《旺》由萬瑪才旦任監製,呂松野負責攝影,班底強勁,跟他們合作有壓力?

拉:還好,我們之前有合作基礎。從萬瑪老師的《塔洛》開始,我跟攝影師呂松野就斷斷續續地合作,後面也有一起拍一些宣傳片。至於萬瑪老師,我跟隨他很多年,可以說是他的徒弟。我和萬瑪老師結識得比較早,大概在2010年左右。基於之前的合作基礎,(我們)拍這部電影還是挺有默契,我覺得一個電影團隊不是臨時搭建起來,而是需要長期磨練。

藏族電影受關注

記:《旺》是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也是一部兒童電影,題材可能比較偏門,會擔心題材不討好?

拉:第一次拍長片肯定有很多壓力,我的初心就是拍好這部片,誠心誠意把作品呈獻給大家。兒童題材和動物題材都是比較難拍,但我覺得可能自己喜歡這個故事,它觸動了我,這很重要。至於說拍少數民族電影是否有困難之處,我覺得拍攝每部電影都有它的困難之處,並不是說只有拍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才會特別困難。(害怕被邊緣化?)每個影片的題材都不一樣,內地導演的很多影片可能連上映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並不是說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就不是主流。

記:有人說近年有一股藏族電影的浪潮在湧動,你有何看法?

拉:近年挺多的,(對藏族電影)關注度可能比以前要大,尤其在2018年藏族題材的影片比較多,包括松太加的《阿拉姜色》、萬瑪才旦的《撞死了一隻羊》和《氣球》等。也有一些年輕的導演他們都想拍長片。可能之前沒有很多人關注藏族題材的影片,包括藏族人,可能是因為萬瑪老師拍了很多片,很多人就瘋狂喜歡,開始引起關注。

記:以後如何選材?

拉:每個導演在不斷拍戲的過程中都在改變,作為一個新導演,真的很難說。以後肯定也是選擇與少數民族有關的題材,但也會有非少數民族的題材。但可能需要一些累積,我現在還是新導演,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