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建構性作家的成長之路

2019-05-03
■徐則臣考察運河。■徐則臣考察運河。

評論家傅逸塵說:「從《耶路撒冷》到《王城如海》再到這部《北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變化的趨向--徐則臣不再滿足於單純地講述故事、塑造人物,他在作品裡寄寓了更宏闊的視野和理想,試圖探尋和表達的意義也更加豐富。」

徐則臣說,很多人喜歡《耶路撒冷》,因為寫的是自身的經驗,可以從中看到自身的經歷和經驗,代入感很強,讀者可以跟着書中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這樣的作品,寫起來,難度不是特別大,只要把自己盯緊了,看清楚別人就行。

到了《王城如海》,關注雞毛蒜皮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看見背後的故事,兩者之間是否能夠形成張力。這部作品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但超越了日常生活。用徐則臣的話說,為了創作這部小說,他關注了很多作家寫城市的小說,他要考察其他作家是如何書寫城市的,自己要寫的北京,要和他們區別開來。徐則臣把這部小說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和他個人的生活更遠了一些。

而《北上》,距離當下更遠,如何看待歷史,看待過去,牽扯到歷史觀的問題。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有的歷史敘述都要從當下語境出發,在《北上》中,徐則臣要形成自己的歷史觀並呈現出來,這比過去兩部長篇創作要難得多。

一個建構性的作家,要不斷拓展不同題材的能力和經驗。徐則臣透露,他的下一部長篇小說,視角會完全放在域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