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海口五公祠掠影

2019-04-27

■ 馬承鈞

初來海口的遊客,都會聽聞「在海南思古抒懷,一定要去五公祠」之言。陽春的一個清晨,海口朋友陳文傑來電,問我有無空閒,要陪我去遊覽五公祠,還說:「五公祠有『海南第一樓』之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哦!」我早就想看看這座國內罕見的「貶官文化」大觀園了,當即欣然應允,早餐畢,陳已駕車來到,我們直奔目的地。

五公祠在海口市東南隅,是紀念古代貶瓊的唐朝名相李德裕和「南宋四名臣」李綱、趙鼎、李光、胡銓五位古賢的祠堂,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 (1573-1619年)。走進這片佔地百畝的古建築群,但見綠樹掩映,流水涓涓,環境優雅,熠熠生輝,好一派鬧中取靜的清幽所在!主樓是一座兩層木結構斗拱式紅樓,高9米,建築面積近500平方米,簷牙高啄、飛翠流丹,十分壯觀。正門懸「五公祠」匾額和「海南第一樓」橫匾,兩旁有「五公英烈氣,千古海南潮」的楹聯,裡面供奉五位古賢的牌位和雕像,正氣凜然,令人敬畏。

史跡介紹云,李德裕(787-850年)是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歷任監察御史、翰林學士、浙西觀察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鎮海節度使等要職,一度入朝為相,他為官勤勉、政績顯赫,卻因黨爭傾軋、屢受排擠,後被貶為崖州(海南三亞)司戶,63歲病逝於瓊。歷代對李德裕評價甚高,譽為「萬古良相」,梁啟超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合稱「古代六大政治家」。

李綱、趙鼎、李光、胡銓四大名臣均為反對秦檜賣國求榮、積極主戰復國的民族英雄。他們先後被貶海南後,撰寫愛國詩詞、關心民生疾苦,控訴當權者的昏庸無能。誠如廊柱上的那副長聯云:「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端的將五位先賢的精神與貢獻寫得淋漓盡致!

主樓兩側有五公精舍、學輔堂、觀稼堂、蘇公祠、伏波祠、浮粟泉、酌亭和瓊園,亭台樓閣、古色古香,凸現了歷史滄桑感。我們走近右側的「五公精舍」和學輔堂。五公精舍原為晚清時期海南學子攻讀史書之處,現成海南歷史陳列館。學輔堂則是浙江名士郭晚秀當年講學的課堂。堂中陳列漢代銅鼓、明朝銅鐘及南宋「詩詞皇帝」宋徽宗趙佶所題「瘦金體」石刻《神霸玉清萬壽宮詔》碑,另有海瑞手書的四首唐詩和一尊釋迦牟尼銅像,值得一看。

五公祠東側的蘇公祠最是一大亮點。它是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為紀念被貶海南的「一代文宗」蘇軾而建。兩邊楹聯為「此處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祠內立有蘇軾詩詞碑刻,祠前有碑坊、拱橋、荷塘、風亭和佔地十畝的瓊園,園內有洗心軒、浮粟泉、粟泉亭、仙遊洞等名勝,令人發思古之幽情。隔壁還有後來建的丘公祠、海公祠,紀念海南名人丘濬和海瑞。

蘇公祠裡最耀眼的是一座古井--浮粟泉了。陳文傑說,此泉有「海南第一泉」之譽。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大文豪蘇東坡遭人陷害,被貶瓊州別駕,安置到海南島昌化軍(今儋州)。途經海口時他曾在金粟庵停留。見居民飲護城河之濁水,他心有不忍,便察看地形、終有發現,遂對當地人說:「依地開鑿,當得兩泉。」居民按蘇軾所指掘之,果然挖出兩眼清泉,冒出的水泡浮於水面猶如粟米金光閃閃,且甘甜清爽,民眾大喜,奔走相告,對蘇翁自是感恩戴德,遂稱兩泉為「金粟泉」和「浮粟泉」。這便是「指鑿雙泉」典故。

浮粟泉邊有粟泉亭,係明代海口知府翁汝遇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所建,也有400年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瓊州知府葉汝蘭將其改成方形古井,建粟泉亭紀念。亭剛建一半,翁汝遇晉陞入京,遂由繼任知府謝繼科完成。我感慨:「一張圖紙畫到底,兩代知府敬古賢,可敬!」站在古井前,文傑道:「這二泉歷經千載,無論大旱或雨季水位都保持不變,堪稱奇跡。過去海口一帶財主商人除夕時都會到泉邊拜上一拜、取水回家,以求來年財源廣進、舉家安康。」他說,前些年衛生部門化驗,此泉是優質礦泉水,含多種寶貴礦物質呢!

附近還有一座泂酌亭,也為「指鑿雙泉」而建。相傳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蘇東坡遇赦北返中原,再次途經此地,當地名士邀蘇軾為亭命名賦詩,東坡欣然命筆,寫了一首《泂酌亭詩》:「酌彼兩泉,挹彼注茲。一瓶之中,有澠有淄。以瀹以烹,眾喊莫齊。自江徂海,浩然無私。豈弟君子,江海是儀。既味我泉,亦嚌我詩。」此亭為清代風格,我倆入亭小憩,緬懷蘇大學士詩才,更敬慕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為百姓找水的愛民情懷。

瓊園是民國四年(1915年)擴建五公祠時由海南觀察使、廣西人朱為潮建造的一組園林。「瓊園」二字取「南溟奇甸,瓊台勝境」之意。園中的仙遊洞堪可一遊,它用海南火山岩壘砌而成。據說朱為潮造園時,夢見自己與宋代海南「道士詩人」劉遁在泂酌亭飲酒吟詩,談興正濃時劉指茷F外說,此地是他誕生地,說罷飛天而去無影無蹤。朱為潮夢醒後感慨萬分,下令在此地建一假山石洞,並依劉遁詩句「仙遊洞裡杳無人」為洞命名,現洞口「仙遊洞」三字,乃朱為潮手跡。

那眼金粟泉明代時已湮沒,朱為潮建了個「洗心軒」做紀念。我們走進洗心軒,正門園柱鐫有楹聯曰「一水可曾將耳染,纖塵絕無上心來」,不禁想起蘇軾在儋州寫的那首《別海南黎民表》:「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東坡高風,盡在詩中矣!五公祠東側還有造型古樸的兩伏波祠和拜亭,紀念西漢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東漢後伏波將軍馬援,係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海口副使戴禧所建。我感慨:歷史是一面鏡子,凡對民族建功立業之人,人民不會忘記!

陳文傑說,解放之初五公祠曾全面重修,1974年、1984年又兩次修整。1994年再撥款兩千萬元在五公祠新建4,000多平方米的三層仿古五公祠陳列館,展出五公史跡和瓊島歷史人文,還建起拱橋、花圃、綠地等,更令五公祠蔚為大觀、光彩照人。據王介紹,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領導人曾先後到此參觀,並留下詩詞墨寶。如今五公祠每年接待海內外遊客數十萬人次。臨別,回眸這片古風猶存、凝聚「貶官文化」、人文豐厚的大型建築群,我自感慨萬千,對文傑道:「今日不虛此行,有空再來細看!」遂詠出一詩:

瓊台勝景五公祠,

樓榭疊翠萬客至。

浮粟泉水流千載,

先賢功德長相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