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釋放電影改革紅利 承擔「雙重使命」 (下)

2019-05-10

李國興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經歷了一段輝煌的時期,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地區的華人在看那個年代香港的功夫片。香港回歸後,香港與內地電影業急劇交融,一部電影裡,導演、編劇和演員常常來自兩岸四地。近幾年來,《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主旋律影片在吸收香港電影的成功商業電影類型元素之後,反而可以更好地講述這個年代的中國故事。

拍國際大片重振輝煌

我國進入新時代,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搶佔國際話語權,而電影是最有效的載體之一。中國電影「走出去」不單是「中國產品」走出去,更要實現「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走出去,在這方面香港和內地電影業界併船出海,大有可為。

香港電影界要抓住「五項措施」落地契機,正本清源,拍出國際水準的大片,講好中國故事,拍好中國故事。既符合內地人的口味,也符合香港人的口味,還符合世界人民的口味,掌握跟外國的觀眾溝通的手段和認知。事實上,香港電影本身也需要增添一些「後勁」,必須溯源到更深更廣的中華文化中去。我國有很多優秀的文化並沒有保護和好好挖掘,有些還被其他國家用來製作文化作品,轉而變成別人的知識產權和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這令人非常心痛。因此,筆者期望更多香港及內地影視項目能合作攜手,製作更多具特色、受歡迎、正能量的影視作品,共同邁向國際。

中央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人文灣區」,這可以理解為以文化人、以文興業、以文惠民,打造更有人文情懷、更具文化底蘊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電影票房高、觀眾群體龐大,市場很有前景。以筆者在大灣區經營的經驗來看,若大灣區允許港澳企業享受內地企業同等政策,將帶起一大批有創新能力的港企。但是,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還需徹底打破「壁壘」,實現完全融合發展。比如,開設電影院、院線投資、演員比例等,對境外資本的限制應該進一步放寬。通過在大灣區的先行先試,為國家整體開放提供方案和經驗。

「五項措施」五彩紛呈。香港電影界要把握住這歷史機遇,且行且珍惜,加快融合、加快創新,重視人才、重視精品,開拓海外市場,征服全球觀眾,未來可期!

(續昨日,全文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