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試擬納校本評核不獨立應考 教局料年中諮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教育局轄下專責小組正就中小學課程進行檢討,其中高中文憑試(DSE)核心科「減磅」被視為一個重要方向。有媒體引述消息指,小組正研究將中文科考試精簡,包括考慮將現時佔總分14%的口試不再獨立應考,改為納入校本評核(SBA)中。有中學校長認為,口試納入校本評核優點是可讓中文科考試較輕巧,為師生釋放一定的教學空間,不過教界對此仍有分歧。教育局則表示,專責小組仍在討論整體課程安排階段,預計今年中進行公眾諮詢。
DSE推出以來,中文科因考核繁瑣曾被視為「死亡之卷」,其後該科經歷多次優化,包括2014年口試取消「朗讀」部分,只保留小組「口語溝通」。
2016年,又將聆聽及綜合能力兩卷合併;去年起中文閱讀卷又重設文言文範文部分,同時精簡校本評核的要求。改革後,現時DSE中文公開試共設4份考卷,口試佔總分14%,考生須5人一組,就題目進行1分鐘的首輪發言,及15分鐘小組討論。
香港學生基本上以中文為母語,於公開試考核中文說話能力過去亦曾出現爭議,考評局前秘書長唐創時兩年前卸任時便曾提出,應簡化中文科考核,包括考慮取消口試。
評核選修單元或二變一
昨日有報道亦指,「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亦正聚焦精簡口試以及聆聽與綜合能力兩卷,其中說話能力部分,小組認為不應完全不作考核,改為校本評核由學校老師處理是較適切做法。
原有佔總分18%的校本評核部分,小組亦建議可作簡化,包括將選修單元由兩個減至一個,過程中的口頭簡報或小組討論,可用作代替口試的校本評核,具體細節則要待課程發展議會相關委員會研究。
此外,報道又引述消息人士指,政府檢討後認為,目前口試運作需要安排大批人員及錄影系統,於前後近兩星期的黃昏作考核,相當耗費人力及時間,做法欠缺成本效益。
中文科口試原旨在考核學生表達、應對、溝通能力,不過過去多屆文憑試卻似乎成了不少考生胡亂「吹水」平台。
考評局考試報告曾反映,有學生於考試中引用《少林足球》電影金句「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乜分別」,卻胡亂稱是「古語有云」。
去年有口試題目要求選出最具香港特色的港鐵站名,有考生竟以「香港有好多人姓黃」、「突然醒起自己都姓黃 」為由選出黃大仙站,令人啼笑皆非。
考評局待具體建議再研究
教育局回覆香港文匯報查詢指,「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現時仍在討論整體課程安排階段,預計於今年中進行公眾諮詢,並於年底前向政府提交方向性建議。考評局則表示,會待專責小組公佈具體建議後,就考評相關的建議作出討論及提出專業意見。
對於中文口試改為校本評核建議,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認為,該做法較目前考核人性化,令考試模式輕巧,從而給老師和學生更多空間,以滿足不同能力學生的多元需要。
不過他亦指,以其所知學界對有關建議存在分歧,而若要改變DSE考核模式亦需要兼顧公平性、信度和效度,以及不影響國際認可,認為在執行前需要業界廣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