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論壇 > 正文

如何理解包商銀行被接管的市場及政策涵義?

2019-06-04
■圖為北京市朝陽區一處包商銀行營業網點。資料圖片■圖為北京市朝陽區一處包商銀行營業網點。資料圖片

沈建光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張曉晨 京東數字科技宏觀研究員

包商銀行從2017年三季度起便不再公佈財報,當季財報資本充足率為9.52%、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7.38%,連續兩個季度低於監管紅線;業務擴張主要依賴同業負債(主要是同業存單)及非標業務,而資產端風控體系不嚴格,債務負擔上升較快、不良率高企,2011年至2016年其不良率連續5年上漲,截至2017年3月末,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70%,不良貸款偏離度超過190%;盈利能力也出現問題,淨利潤近年來持續下滑,2017年1-9月,淨利潤31.95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大幅下降13.93%。鑒於此,大公國際在2017年10月末就將包商銀行主體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一些大中型金融同業機構對其業務也有預警。

從公佈的本次包商銀行債權處置方案來看,目前的安排是5,000萬元以內的同業負債全額兌付;5,000萬-1億元的同業負債僅兌付本金;1-20億兌付90%本金;20億-50億債兌付80%本金;超過50億的兌付70%本金。監管並未承諾全額兌付值得關注,這或許意味蚖行信用將逐步與政府信用脫u、不再完全捆綁,實質上剛兌已被打破。此外,5月24日成立的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也被市場認為是未打破剛兌做的準備。

在筆者看來,當前時點打破剛兌無疑將加大短期市場波動,金融機構應為此做好準備,但長期來看打破剛兌並非壞事,其有助於商業銀行強化市場化經營模式、合理控制資產負債結構,對完善市場定價機制、合理確定風險溢價也有長期積極意義。

料後續接管大概率還會有

包商銀行事件之後,城商行、農商行風險較高的問題可能加速浮出水面。流動性收緊的壓力可能對城商行、農商行影響更大,同業發行難度加大之下其負債壓力將顯著提高。

而事實上,中小型銀行本就風險較高,近期監管部門人士的表態也印證了這一點,「當前有些農商行、城商行面臨蚅Y重的信用風險,處於技術性破產的邊緣,這類機構要穩妥有序地按照市場化原則清理退出市場」,這表明包商銀行事件並不是個案,後續的接管大概率還會有。

在筆者看來,信用風險暴露背後,其實是更深層次的股權結構與治理體系問題。包商銀行歷史上曾屬於明天系控股,其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長期存在極大問題,映射至經營層面就體現為近兩年比較突出的信用及流動性風險。而在此情況下,常規的銀行監管手段如現場檢查、處罰、約談、通報、經營指標體系等均針對業務和高管,面對股東及實際控制人對銀行經營的干預往往顯得乏力。

監管冀全力防範金融風險

因此,本次接管應是監管處理類似「問題銀行」的一次探索,通過接管經營權來隔離不良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對商業銀行經營的負面影響,給問題銀行(主要是中小機構)一個整頓或者退出的通道。處置當期風險之外,重點在於規範商業銀行股權架構和強化公司治理水平,引導資本參股控股銀行應合法依規經營,防範金融風險於未然。

同時,正如前文所說,打破市場對於同業剛兌的預期並非壞事,市場化經營之下,中小銀行的格局恐將發生改變,在筆者看來,經營不善者被接管整頓、兼併重組甚至退出市場在未來可能成為常態。波動加大之下,商業銀行經營將更加審慎,長期來看對於優化金融供給、服務實體經濟是個利好。(摘錄)■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