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十四本書,愛情題材不變,寫作心態不變,台灣作家蔡智恆沿用一貫的語言文字風格,在文學路上一邊慢慢走,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他並不是清高至視名利如浮雲,而是選擇享受自由寫作的樂趣。「沒有壓力,有點懶散,產量較少,不知長進。」這是蔡智恆對自己的評價和調侃,在永遠讚揚刻苦勤奮的時代,也許有點異類,但也正是這種輕鬆的心態,才使歷經二十年的蔡式愛情小說,保持着原本的含蓄清新和俏皮幽默。
從1998年出版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有過百萬銷量,到去年的第十四本書《國語推行員》,單純的愛情和文字得以延續,這也許與他過往在台灣南部的大學從事教職有關。原來他並不會白天教書晚上寫作,而是希望每次只專心做一件事,將寫作的想法留待學校放假時才去完成,全日坐在電腦前,或思考,或投入創作。「台灣的大學校園很單純,可是我辭去教職已經有三年,不知道下一本書會變成什麼樣子。搞不好我在香港住一陣子,寫出的文字就會變得有些奇怪。」他笑說:「香港的生活節奏很快,好像每個人都在急着去哪裡,我都跟不上,每次都被拋在後面。」他還是更喜歡慢節奏的生活,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說辭:「人的生命長度是一定的,你把時間過得慢一點,感覺會活得比較久。當然我並不會故意拖慢事情的節奏,如果距離電影開場還有一分鐘,我也會走很快,但若還有一小時,我會選擇先到處走走逛逛。我的生活,總是處於距離電影開場還有一小時的狀態。」
慶幸「生不逢時」
在蔡智恆發表首篇網絡愛情小說的年代,網絡小說的定義,僅僅是與紙質書籍相對應的,發表在網絡上的小說。他回憶道:「當時互聯網剛剛興起,我發表小說的BBS也只是純文字界面。我想,能夠接觸網絡的人,應該與傳統的人不一樣。就比如今時今日如果我完全不用手機上網或社交媒體通訊,那我的行為、語言和思考方式也會與現在的年輕人不一樣。」現時依然慣用桌面電腦上網的他,認為原生環境對寫作的影響很大。在網絡時代中,因為網絡的關係而創作,所寫的內容也許未必與網絡有關,這就是他所認為的「網絡小說」。
網絡小說的題材,也與環境密不可分,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精彩風景。「一開始是校園題材,因為網絡最先就是在大學校園出現,然後慢慢就會有玄幻題材出現,因為網絡的影響力開始擴散到各個階層。」現時,內地幾個大型原創文學網站經久不衰,也有愈來愈多的影視作品都是由網絡小說改編而來,進一步擴大了網絡小說的影響力。蔡智恆是否會感慨自己「生不逢時」?他自述沒有將寫作當成一種職業來經營,沒有什麼規劃,下一本書在哪裡,也是順其自然,「寫作是我個人的事,我希望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我沒辦法像專業文字工作者一樣日寫一萬字,這樣來說其實我慶幸自己是『生不逢時』的,如果我生在這個時代,應該也會順應現時網絡小說的發展方向,和其他創作者一樣『爆肝』寫作,以求能夠被讀者看到。」
作為網絡文學先驅以及八零後集體回憶創造者的蔡智恆,當然沒有被網絡文學的大潮所遺忘。他透露有文學網站邀自己常駐,自己卻婉拒了。「老實說,我寫不贏現在的『大神級』作者們,甚至差距會很大,這不是小說寫得好不好的問題,而是我不再有很多讀者了。雖然文學網站會幫忙努力推薦我的作品,我卻覺得有點尷尬。」他說得很坦白,神情卻不顯焦慮,在自己的創作節奏中寫得從容。■文:Cynt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