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首創「中法合作服裝設計」課程 周曉鳴以時裝表演展潮流變化

2019-05-17
■周曉鳴用設計與靈魂對話,透過服裝洞悉世界時尚變化。■周曉鳴用設計與靈魂對話,透過服裝洞悉世界時尚變化。

有人說,藝術是屬於個性化的小眾追求,設計則是面向市場的大眾消費品。如果「設計的對象」是市場,那「設計」又算不算是「藝術」的延伸和普及呢?內地服裝設計及表演策劃教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法埃菲時裝設計師學院院長周曉鳴,成功創辦了中國首個「中法合作服裝設計」本科專業及「服裝表演策劃」專業王牌課程。她說,學院的目標就是要把「藝術」、「設計」、「市場」三者無縫結合。■文:黃芷淵

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有成效的黃金時期,人們物質生活開始自給自足。正在大學主修紡織的周曉鳴因興趣在校辦了一個服裝表演秀,校內轟動一時。周曉鳴笑稱:「喜歡漂亮衣服就是女孩子的天性。我們小時候物質匱乏,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服裝設計。後來在大學的一次晚會上,我提議在校內搞一個服裝表演。當年這個概念是很前衛的,香港有過、巴黎有過,但上海沒有。我們去絲綢公司借服裝,為表演做策劃。」從那時開始,她就意識到,自己內心深處對服裝設計的渴望。

讓中西設計交融

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周曉鳴為學校建立了「服裝表演隊」,自學策劃做時裝表演。她用設計與靈魂對話,透過服裝洞悉世界時尚變化。母校成立十周年之際,周曉鳴又策劃了一場大型時裝校慶表演,引起業界關注。「日中文化社帶了三四十套和服跑來找我,說希望讓日本和服也走上大劇院舞台,讓我們做策劃。我當時對和服毫無認識,於是搜集了大量關於日本文化的資料,又試穿和服,感受日本人穿和服走碎步文化。」

以針線為依託延續夢想,再通過舞台將作品展示於觀眾眼前,這是時裝設計師的使命。周曉鳴憶述,那些年幾乎每年都要設計縫做一台時裝秀的服裝。再後來,因工作讓她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國家的時裝設計,她發現,自己已離不開時裝設計行業。「雖然我不是學設計出身,但冥冥中一直與服裝『打交道』。我不敢說自己是改革開放後最先接觸海外時裝設計表演文化的人,但肯定屬於最早那批先鋒者。」

工藝商業應兼容

設計師善於跳出條條框框做創作,他們既是規則的打破者,卻又總在市場需求和藝術理想間徘徊,探尋可以連結兩者的橋樑。周曉鳴形容,如何在工藝與商業間尋求平衡,是服裝教育一個永恒的課題。

「很多院校強調個性化設計,把時裝設計當成藝術品。設計固然需要藝術創新,但沒有市場元素的設計,是與社會脫節的。」周曉鳴強調,服裝最終要走向市場,要落地。「時裝表演和時裝設計不同,我是搞舞台表演入行,立足點就是要吸引眼球、天馬行空,實用時裝在舞台上是不出彩的。但服裝設計不同,設計要化為大眾接受的產品,所以藝術、技術、市場相結合非常重要。」在她眼裡,不講究工藝技術的衣服上不了品牌;沒有藝術元素的設計稱不上作品;不考慮市場需求的服裝走不到行業前端。如果時裝設計師失去了消費群體,設計就失去了原有意義。

「曾有學生告訴我他很痛苦,畢業後進了企業,幾乎所有作品都被『槍斃』,他不曉得為什麼。我告訴他,學校教你發揮創意,助你圓夢,但這個夢是你個人的。現在你成為一個時裝設計師,你的身份變了,你不僅僅要圓自己的夢,還要圓服務對象的夢。藝術家可以自我陶醉,但設計師必須面對市場。」是矛盾還是共融,取決於設計師如何轉化兼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談吐間散發着古典大氣東方優雅韻味的周曉鳴,骨子裡刻畫的又是融合了西方前衛思想的藝術家特質。她教導學生用西方視角捕捉靈感,詮釋結合中國民族特色的時裝設計作品。「民族特色不是『拿來主義』,設計不是簡單的拼接組合。中國藝術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混搭中西方的美學法則,探尋東方深層次的底蘊,考驗着每一個現代時裝設計師。」

藝術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周曉鳴的學生曾以京劇臉譜與時尚服裝設計結合,又曾在作品中滲入崑曲元素,在國際時裝節上大受歡迎。她說,很多外國人有東方情意結,但他們對中國文化藝術的認識又流於表面形式。要讓中國服裝走向世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文化有太多內涵精髓有待挖掘。東方元素未來在世界設計舞台上將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一百多年前,留學到法國的一代中國藝術家為中法文化交流搭起橋樑,文化種子在中法兩國間植根綻放。當年的篳路藍縷,今天的百花齊放,在迎來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之際,兩國的文化紐帶也結得越來越緊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周曉鳴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