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豆棚閒話:筆友難求

2019-08-10

■ 青 絲

當今地球上有超過一半的人使用手機和互聯網,已很少有人寫信了,人們除了空間感、語言、認知正在被改變,人際關係也日益淡漠。法國巴黎針對這一現象,制定了一個「手寫書信日」,呼籲人們恢復手寫書信和明信片。但很多人表示,不知寄信給誰,不像過去,除了可與至親好友通信,還可以找到筆友,那些不便與身邊人說的心裡話和小秘密,也能找到特定的傾訴對象。

筆友是書信時代的一種特殊存在,雙方多未見過面,僅是因為相同的愛好,或傾訴的需要,保持通信並互為信賴。筆友與現代的網友不同,因距離遙遠,雙方都具有強烈的空間意識感,加上書信的文字局限,只能談一些學習、工作或生活上的事,交流比較克制,不會產生情感上的依賴。其中一些筆友,只是人生某個階段的過客,是因為相同的目的匯聚到一起。比如都愛好文學,互為通信練筆。或出於對他人的仰慕,通信請教、討論一些人文哲學話題,起到豐富生活、拓寬視野的效果。彼此除了書信聯繫,很少會形成現實交集。由於無法見面,也有助於各自放下心理包袱,坦誠地道出自己的觀點和心事--這正是筆友的巨大魅力。

很多名人作家,都有筆友。美國作家亨利.米勒83歲高齡時,有一個很年輕的女演員給他寫信,表達對他的仰慕,雙方通信五年,互寫了一千多封信,直至亨利.米勒去世。晚年行動不便的亨利.米勒,就是在與這位女性筆友的通信過程中得以維繫快樂。1940年代,美國女作家海蓮.漢芙因紐約書價高昂,寫信到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舊書店,委託經理弗蘭克代為選購舊書,雙方展開了20多年的書信交往,雖然從未見面,卻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海蓮.漢芙在英國物資匱乏時期,給弗蘭克及其家人、書店員工郵寄食品,弗蘭克也在海蓮.漢芙手頭拮据的時候,賒售給她想要卻又暫時無力支付的舊書。這一段經由書信傳遞的情誼,後來被海蓮.漢芙匯編為書信體小說《查令十字街84號》,成為享負盛名的筆友故事。

1960年代初,周作人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頓,香港文學愛好者鮑耀明很仰慕周作人的學識,經朋友曹聚仁的引薦,雙方通信成為筆友。鮑耀明時任日企駐港高管,生活條件不錯,六年中,他除了給周作人寫了三百多封信,還寄送了大量的食品,供周作人及其家人改善生活。當時內地每人每月只能接收一次海外包裹,鮑耀明就輪流用周作人、其妻、兒媳、侄子的名字換寄,有時還會根據周作人的實際需要,照單給他購買食品用物。

周作人除了給鮑耀明回了四百多封信,也隨信寄送了許多手稿書畫,其中既有他親自書寫的手稿,還有他昔日與胡適、徐志摩、錢玄同、劉半農等名人往來的信件,甚至絕版書籍,以回報對方的饋贈。這些信件後來經過鮑耀明整理,編著成《周作人晚年書信》一書,成為研究周作人生平的重要文獻。另外,鮑耀明還從通信中得知,周作人曾想翻譯日本名著《東海道徒步旅行記》,但未能與出版社談攏,於是鮑耀明在90歲高齡時,翻譯了這部日本名著,完成了周作人未竟的心願。這種素未謀面卻相交莫逆的筆友之情,也是人生交友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