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生活點滴:荷葉物語

2019-08-10

■ 徐永清

喜歡散步,喜愛閒看。前不久的傍晚,信步來到老城區,在鬧市的路旁,見個老漢在賣荷葉。這情景好多年沒見了,真是好奇。問問吧,老漢說這荷葉五毛錢一張。老漢是蓮藕種植戶,家裡有幾十畝的藕塘,將藕收穫後,便把荷葉拿到城裡來叫賣。一則為人類造福,二來掙些零花錢。這主意不錯!

「叔叔,這荷葉有什麼用?」有個小姑娘好奇地問我。生活中荷葉的用途還挺廣,可入藥,可做茶,可以包裹食品,做美食更是少不了,比如做荷葉粉蒸肉,做叫花雞......

過去賣熏燒(熟食、滷味)的是用荷葉來包裹食品的,醬園店也用。記得小的時候買醬菜,那包裝物全是荷葉。那時節紙張緊張,也不興用紙張,至於塑膠袋幾乎沒有。用荷葉包裹醬菜,源於何時?沒人考證過,應該很久,還是古法吧?通常將整張荷葉一開二,或是一開四,也有一開六的。根據客戶所購醬菜的多少,選用大小不等的荷葉。用荷葉包裹的醬菜,有種特有的清香,好吃開胃。幾十年過去了,於今想來,記憶深處仍有餘香。雖是依稀的,遙遠的,卻是刻骨銘心的。

我的妻子會做荷葉粉蒸肉。將糯米(也有用秈米或粳米的)炒黃炒香,碾碎後放於荷葉之上,再裹上已經入味的五花肉,將其捲成方形或長方形,入鍋蒸熟便可。荷葉粉蒸肉那個香,其中既有糯米的焦香,也有豬肉的鮮香,更有荷葉的清香。這幾種香型融合在一起,真讓人香得難以言表。做荷葉粉蒸肉不難,關鍵要有荷葉,新鮮的荷葉最好,香啊!可新鮮的荷葉城裡沒有,那咋辦?有一年的夏天,我乘茪U鄉釣魚的良機,採了不少鮮荷葉。那幾天,我們家是天天吃荷葉粉蒸肉。

我有個朋友堪稱是古道熱腸,對人所求,竭盡全力。前些年,已是隆冬時節,一個北方的朋友請他找些荷葉。為孩子治病,這荷葉是做藥引子的。治病救人,不能耽誤。他跑了好些藥店,脫貨。那陣子藥店很少進荷葉,用途窄,利潤小。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他還是在一家偏僻的藥店買到了,然後心急火燎地用快件寄去。

荷葉與荷花還是畫家和作家的愛物。若是光有花朵,沒有葉子也不行。光禿禿的花,單調乏味。論畫荷花,王冕畫得最好,他更有生活。只要看過《儒林外史》的人都知道,王冕小小年紀便在諸暨的七泖湖一帶放牛。面對滿湖的荷花,朝夕揣摩,爛熟於心。故能畫出荷花與荷葉的神韻。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名句。詩人不偏不頗,對葉與花均做了描繪。這說明花與葉是密不可分的。荷葉與荷花成全了楊萬里,也成全了這首名詩。現代作家朱自清對荷葉好像更為偏愛。他在名篇散文《荷塘月色》裡,則不惜筆墨,極盡鋪陳地描繪了荷葉的風致。我想每個讀者都深知其詳,不再贅述。

常言道:「荷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現實生活中「荷花」與「綠葉」互幫互襯的事例很多,難以枚舉。就作者與編輯來說,即是一對「荷花」與「綠葉」的關係。常言道:「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對待施惠,可以勿念;對待受恩,應是不能忘卻的。也就是說,花朵應該學會感恩,凡人也要學會感恩。有關「綠葉」與「荷花」的關係,我均有體會。我曾做過多年的報刊採編工作,曾為一些作者發表了可觀的新聞與文學作品,以至在某個小環境,作者的知名度遠遠地超過了編輯。說實話,很多人還是知道感恩的。可有些作者,有點知名度,立馬眼中無人,尾巴便翹到了天上。就作者而言,我也曾發表過不少作品,感謝那些默默奉獻的「綠葉」,感激他們熱心的關照,傾情的扶持。作為「荷花」,我對「荷葉」的恩情是刻骨銘心,沒齒不忘的,我感謝「荷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