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絲
有報道稱,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長期加班、習慣熬夜、煙酒刺激等諸多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脫髮年齡提前,很多未滿30歲的人已經有了明顯脫髮的跡象。由此引發了許多吐槽,如「我變強了,也變禿了」;還有人計算須累積加班多少個小時,才能攢夠植髮所需的錢;或者對悠閒的古代生活心生嚮往,羨慕古人不會受到禿頂的困擾......各式各樣的調侃,主旨都是為了消解內心的恐慌和鬱悶。
實際上,禿頂與遺傳、年齡或毛囊受損有關,古人也有脫髮謝頂的煩惱。《公羊傳》裡就把禿頂與語障、聽障、視障、破相、傳染病、駝背、無法生育,並列為八大惡疾。而且這種帶有歧視性的世俗觀念,貫穿了人類歷史,直到近代,很多影視作品,禿頂也總是資本家腦滿腸肥、奸詐狡猾的肖像特徵。所以古今之人,對待禿頂脫髮這個問題,態度是一致的,就是想方設法遮掩。
王莽是最早被記錄的禿子,以至於當時民間有一句話嘲笑他「王莽禿,幘施屋」。形同於現代人嘲笑禿頂人士「地方支援中央」。到了唐宋,假髮就已經很流行了,街頭時有遊方小販提茼U式用假髮編成的髻,叫賣兜售。《新唐書》:「楊貴妃常以假髮為首飾,而好服黃裙......時人為之語曰:『義髮拋河裡,黃裙逐水流。』」楊玉環也有脫髮的毛病,雖然不至於禿頂,但很影響美感,所以她也須長期借助假髮修飾容顏。很多名人也是禿頂。沈括的族弟沈遼就曾發出「坐想故人應見憶,如今禿髮不勝斑」的感傷。南宋詞人劉克莊自慚形穢,「病夫髮禿顏蒼,不堪持向清溪照」,為自己禿頂的衰老樣子深感羞愧。陸游的《落謝職表》,說自己「齒豁頭童」,即頭禿了,牙齒也掉光了,感嘆歲月易逝,再無報國之期。
司馬光在《涑水記聞》裡記錄了一事:北宋初,同來自山西的王嗣宗和趙昌言參加科考,表現都十分傑出,到了殿試環節,兩人的成績也不分軒輊。宋太祖難以取捨,就讓兩人當場徒手相搏,看誰勇武有力,勝者為狀元。宋人流行戴帕頭,以絲絹裁成方巾,紮緊四個角的長帶,就可裹束頭髮。趙昌言是禿頂,帕頭繫不牢,抱摔過程中帕頭被王嗣宗擊落在地。王嗣宗很機警,立馬停手宣稱自己獲勝。宋太祖大笑,遂以王嗣宗為狀元,趙昌言為榜眼。僅因為禿頂就與狀元失之交臂,那種無奈,相信所有脫髮的人都能夠感同身受。
禿頭唯一的正面形象,是民間把象徵長壽和福運的南極壽星,塑造成一個禿頂凸額、白鬚持杖的和藹老人。另外,不久前澳洲一個政客參加活動,抗議者對其不滿,用雞蛋近距離攻擊他。但幸運的是,該政客禿頭無髮,雞蛋直接從光溜溜的頭皮上飛掠而過,無法形成摩擦導致破碎。對於那些髮際線已經開始後移的人,這也是不多的、可以用來安慰自己的「正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