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環球點評 > 正文

【環球點評】「屠王」更要「擒賊」

2019-10-28
■伊拉克特種部隊前年在摩蘇爾拘捕ISIS武裝分子。 美聯社■伊拉克特種部隊前年在摩蘇爾拘捕ISIS武裝分子。 美聯社

梁慧晴

美軍據報向敘利亞發動突襲,擊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頭目巴格達迪,這固然對打擊ISIS的工作具象徵意義,但巴格達迪與ISIS支持者在全球的行動關係並不明顯,加上導致ISIS冒起的深層原因仍未解除,是次行動的成果不應被過度誇大,巴格達迪之死甚至可能引發極端分子復仇心理,國際社會絕不能鬆懈。

美軍2011年擊斃「基地」頭目拉登,為反恐戰揭開象徵一頁,但「基地」活動沒因此終結,翌年更策動在「911」恐襲紀念日,襲擊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基地」至今仍然活躍於中東和北非,反映恐怖組織的消長,並非完全繫於頭目生死。

巴格達迪對ISIS的實質影響力亦成疑,有別於「基地」,ISIS的領導並不明顯,大多透過社交網站煽動支持者施襲,巴格達迪甚至曾5年沒有現身。有研究ISIS的學者透露,巴格達迪與ISIS中層人員為免被殺,不斷遷移藏身地點,並居於沒有通訊設備的安全屋,使巴格達迪的指揮能力嚴重受制。

土耳其近期在美國默許下,揮軍敘利亞北部,使當地庫爾德族武裝難再控制扣押ISIS成員的戰俘營,估計部分極端分子可能已逃走。巴格達迪死訊傳出後,部分ISIS成員或會藉此動員支持者反撲,巴格達迪亦可能一如拉登,在支持者眼中成為烈士,引發更多襲擊。

無論是「基地」還是ISIS,兩個組織的興起均與美國脫不了關係:拉登在蘇聯入侵阿富汗時期接受美國援助,最後坐大成為恐怖組織;ISIS則在美軍撤出伊拉克和敘利亞內戰後,乘區內權力真空冒起,巴格達迪本人投身恐怖主義,也是出於遭美軍扣押。

由此觀之,即使巴格達迪一人被擊殺,但若歐美繼續橫加干涉中東地區,製造宗教和族群仇恨,當地極端思想將無法徹底根除,無論將來極端分子是否以ISIS的名義活動,恐怖主義陰霾只會繼續籠罩全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