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立德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一副會長
踏入11月份,國際貿易終迎來一個頗為正面的消息,由東盟早於2011年提出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RCEP),經過長達7年的談判,終於本周一(11月4日)完成。除了印度在最終談判回合退出外,餘下中國、東盟十國、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等15國將致力於2020年內簽署正式協議。完成後,RCEP協議規模將會是全球數一數二,涵蓋全球約三分一人口,更重要是對受嚴重威脅的多邊貿易體制注入强心劑。
成為美國貿戰逃生門
有意見指RCEP是中國版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其目的在於反制當年由美國帶領以經貿圍堵中國手段,後只因美國內部政治矛盾把TPP拖垮。若不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戰及其他貿易紛爭,RCEP可能不會這麼快便獲得通過。常言道:「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協議均需要多方合作及支持才可達成,中國若得不到其他簽署國首肯,就算再努力也徒然。現時形勢使然,單邊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各國不得不積極推動RCEP,使其成為與美發生貿戰時的逃生門。
然而,有西方主政貿易官員形容RCEP是低級協議,而西方媒體評論更指RCEP弱小如鼠,內容只觸及關稅,而非訂定市場開放和制定統一標準的實務協議,況且RCEP締約國之間本已有雙方貿易協議,基本意義不大。有關評論反映西方世界有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鏡來看亞洲。事實上,東盟十國跟已發展成熟經濟體不同,除了新加坡外,其他成員皆為新興經濟國家,發展速度及程度有快有慢,就算在中國不同省份或區域發展也不盡同步,不可能以單一體制來束縛各國發展步伐。因此按先易後難原則,以關稅協約為基石開展平台是一個穩妥方法。
與TPP存基本性分別
另一方面,TPP與RCEP存在基本性的分別。TPP目的在於以美國體制及標準為本,硬推協約國跟隨,然後合眾國之力迫使中國妥協跟隨,一切「以我為本」。而RCEP則是「以人為本」,提供足夠空間讓各國自由發揮,任何國家只需認同其宗旨皆可參加。根據媒體報道,好幾個中亞及南美國家正密切留意RCEP進程,有意稍後加入。
國家的和平崛起惹來不少國家的猜疑及攻擊。中美貿易戰雖然有暫緩跡象,但國家並未停下腳步。有傳媒報道指,國家與正在訪問中國的法國總統馬克龍簽署了總值150億美元的貿易合約。再一次證明,當中國遇到外來壓迫,往往能做到化危為機,爭取更大生存空間。■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