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尋夢園】出任老師也有妙方

2020-03-31

昂膛山人

上星期二,本山人寫了一篇「英文是學習得來的」!其中比較強調學生的學習取向比老師的教育更為重要,可能落墨過重,太強調了學生在學習的吸納和領悟的重要性;又可能說了兩三次老師只是從旁協助,的確有點兒壓低了一些老師的貢獻和重要性,僅此奉上最誠懇的歉意!我絕對不是有意看輕了老師的貢獻,只是在措辭時,太強調了些,其實教和學兩者的重要性也是相等的!

我在中文大學首任校長李卓敏博士的安排下,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理論上,我當然也應該是教師之一!但教的不是學科,而是大學生處事的方法和態度。

各位可能也同意,大約數十年前,中學及大學也設有Dean of students,但中文的譯名卻是「學生訓導主任」,後來盧惠卿博士卻把之改為「學生輔導主任」,故意將那個「訓」字改為「輔導」或「輔助」的「輔」字!而我卻索性將這個「輔」字也刪去,而改用了「學生事務處」;一個沒有指導性的名字,只是「學生事務處」的工作辦公室!統籌學生獎助學金、學生會聯繫及協調等事,完全把學生工作從「訓導」和「輔導」的局限內解放出來!學生有任何困難及問題,也可以前來學生事務處尋求意見及協助!恰巧當時「港英」政府推出了一項極為慷慨的「學生資助計劃」,每位最貧困的大學生(在1970年時代),最高可獲「資助」5千元助學金及8千元免息貸款!合共1萬3千元,當時確是一項很「足夠」的資助,這便是我當時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其二是要在我上任後的3年之內,必須協助中大學生成立「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如3年之內未能成功,則3年試用期完畢便是炒魷魚之限期了!幸而我與各同學努力合作之下,一年零十個月便將中大學生會成立起來。本來,成立中大學生會當然是中大學生們之事;但當時中文大學只是仍在成立最初之時,首件重要的工作是開始建築中文大學的第一座建築物:范克廉樓!正是百業待興的非常忙碌的日子!

但我在1969年3月1日上任時,中大的辦公室仍在彌敦道和亞皆老街交界的恒生大廈之內;我在那兒工作了3個月之久,完全沒有接近中大學生的機會!因為全部中大學生均在崇基、新亞和聯合書院的校園之內,雖然很多中大學生也需要在尖沙咀區域之內修讀當時的「院際課程」,但臨時課室也是租用不同公司的會議室。由於時間不同,地點各異,事實上是無法接近這些中大學生的。幸好1969年6月中大校園內首座建築物范克廉樓已可以入伙,中大辦公室才由恒生大廈搬至中大校園之內。

第一天在中大校園內上班,整個環境便完全改變了!因為崇基學院在1956年時已將校舍從港島搬至當時的馬料水,而我在崇基的2至4年級均是在馬料水上課的,所以對當地認識甚深(後來馬料水也易名為中文大學,馬料水火車站也改為大學站),而且份屬崇基畢業生之一,過去亦經常返回崇基參加活動。這一改變,我便好像如魚得水一般,和崇基同學溝通更是有如「一家親」一般,我和當時的中大學生溝通之門便開啟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