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詩人陶淵明自己都沒想到,他的一支後裔會從江西九江輾轉遷徙,最後定居到千里之外的塞上江南--寧夏,在賀蘭山腳下石嘴山大武口潮湖村繼續田園夢,至今已經600年了。對此歷史了如指掌的陶瑞珍是陶淵明後裔,金陵陶氏潮湖宗支第19世孫,也是中國美協會員、全國婦女手工協會會員、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葫蘆刻畫」傳承人。
面對突然降臨的新冠肺炎疫情,國人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當香港文匯報記者見到陶瑞珍時,她感慨道:「一直在小區值班做志願者,作品不多,國家面臨突發疫情,作為一個老黨員,志願為村民守護安全,應該的,無需提起。遠處不用說,近處我們村上年輕志願者值得表揚!平時他們自由散漫,對什麼都不在乎。而這次疫情,他們吃苦耐勞,積極勇往直前,天天堅守崗位,讓我很敬佩,國難當頭,表現出他們那種愛國和團結,聽從領導指揮,真像戰場上的戰士,保護家鄉,保衛國家的行動。我為年輕一代感到自豪和驕傲!比起一線的醫生、志願者,我只是盡了一點微薄之力,真不值一提。」
傳授技術 助村民文化增收
潮湖陶氏家族的榮光,像一幅濃縮的中國大地傳統農業文化的近代圖,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枝繁葉茂。到了陶瑞珍這一輩,一直以務農為主業的大家族為何會出現一位葫蘆燙畫的非遺傳承人?「和葫蘆的淵源關係,是源自遷徙的過程中,聽爺爺講,最早老祖先從甘肅那邊往寧夏這邊來的時候,因為路程遠,過去都是牛馬車拉着,在酒具、醋具、鹽具等物品上,用子午香點上不同的圖案或字代表裡面盛放的東西。當時陶家的文化人比較多,書法繪畫樣樣都有能人,一直沒間斷,最後到了爺爺這一輩,我看到爺爺在葫蘆上畫畫,耳濡目染,也喜歡上了書法、繪畫、剪紙。我第一次發現電烙鐵,是當時農村有修電視機的,我隨手拿了三合板一烙,立即就烙上印子,十幾塊錢一個,不貴,比火燒棍方便,於是才開始拿電烙鐵在葫蘆上面作畫。」
從骨子裡和葫蘆有淵源的陶瑞珍,琢磨不僅在成熟的葫蘆上面作畫,還在葫蘆生長期時刻畫、鏤空、浮雕,一步一步的有了很多的手法。陶瑞珍帶着她的寶葫蘆到各處參加展演,第一次一個葫蘆賣了600元,給她極大的觸動。「那是在2010年第一屆中阿經貿論壇上,一個大學教授看到了我的葫蘆,覺得特別好,掏了600元買走了。當時我就想,一年種一畝地玉米,趟水除草施肥,一年下來才能收入600元,我在葫蘆上燙畫就能有600元收入,回來後就把院子和周邊種了三畝地的葫蘆,從那時開始我的葫蘆烙畫被政府知道了,特別重視,在2014年申報成為石嘴山市級葫蘆燙畫製作技藝項目。申報的過程中,專家從我們的家譜和碑文當中,確認碑文是幾百年前寫的字,發現我們壓箱底的家譜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就建議我們複印後展示出來,以便大家參觀。」陶瑞珍環顧滿屋子的葫蘆,特別指着一面牆上掛的全是有關陶淵明題材的燙畫,它們栩栩如生,個個精美不凡,都是絕版不出售。
2013年,陶瑞珍帶領七戶村民成立了寧夏石嘴山市瑞寶工藝葫蘆種植合作社,社員家家戶戶庭院種植,美化鄉村環境的同時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2014年她建立了瑞珍葫蘆文化園,設立葫蘆文化藝術展廳、葫蘆製作體驗長廊和民間藝術展廳,形成了具有民俗化、娛樂化、大眾化的文化創意產業。她精心打造「農民文化戶」,用「一根針、一把剪、一個烙鐵」手把手為農村婦女傳授致富技術,組織開展葫蘆燙畫、葫蘆刻畫、手工剪紙培訓,推動農村閒餘勞動力創業就業、致富增收。■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