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濛濛細雨太平山(中)

2020-05-05

江 鄰

東向四條路,或繞行灣仔峽到中環,或直接通向香港另一個標誌性社區--跑馬地。這四條路聯同北向的兩條路,所經之處集中體現了太平山的人文特色:山頂是富豪和外國領使的集中地;山腰即所謂半山區,是首屈一指的高檔住宅區;山腳下的上環、中環、灣仔和跑馬地一帶,構成了香港這座典型山水城市的中心商業區和休閒娛樂區。

除了北向和東向的六條通道,山頂廣場還有四條出路:南向的薄扶林水塘道,西向的柯士甸山道、盧吉道和夏力道。

薄扶林水塘道十分古老,從山頂道旁邊起步,穿過薄扶林郊野公園,直達全港第一座蓄水庫--薄扶林水塘。這條山道,連同郊野公園、水塘,都得名於山腳下一個叫薄扶林的村落。薄扶林,原為薄鳧林,薄鳧是一種鳥的名字。薄扶林村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約二千餘人從外地避難於此,成為香港島最早的原居民之一。薄扶林水塘1863年竣工後,為居民提供了穩定用水。

香港回歸後,薄扶林村的居民一直要求享有跟新界原居民同等的權益,未能如願。結果,薄扶林一帶的開發被擱置,迄今仍是一片鐵皮棚屋區,成為香港島最頑固的「拆遷釘子戶」。與薄扶林村一山之隔,便是寸土寸金的中環。同一座山,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北山腳下華樓霓虹,南山腳下棚屋孤燈。落差如此之大,你可以說是多元,也可以說是荒誕。

山頂廣場往西的三條路各有特色,均以英國人的姓氏命名。居中的柯士甸山道和北邊的盧吉道是以港督命名的,南邊的夏力道則以國會議員命名。

柯士甸山道由山頂廣場通向太平山主峰--香爐峰。如果說薄扶林水塘道重在自然和原始,柯士甸山道則重在人文和摩登。山野的質樸與人文的精緻,打下了香港這座城市的底色。山道沿途,是兩座特色公園和若干豪宅,包括日本駐港總領事官邸--耕雲草廬。首當其衝的柯士甸山公園,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設計,打造了香港少有的西式園林景致。典雅的噴水池及涼亭,與周邊自然環境渾然天成。山道盡頭的山頂公園,則像一個秘密花園,古老的維多利亞式建築涼亭,鳥語花香的大片草地,掩藏在山重水複的參天古木之中。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之際,全國各地和海外華人青年共植「青年同心林」,亦坐落在山頂公園中。

這條山道上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舊總督別墅遺址。1868年前後,時任港督麥當奴相中了太平山頂清新宜人的居住環境,在此興建避暑別墅。從此以後,移居太平山成為富豪顯貴與名流士紳推崇的風尚。1904年,居住太平山更被明令為上流社會及外國使領館的專屬權利,禁止華人入住,此例直到1947年才廢止。而在前一年,總督別墅被拆除,只剩下守衛室,孤立於蜿蜒曲折的山道旁。

站在舊總督別墅遺址前,面向凌霄閣,你會產生一種奇特的想像:右手邊的薄扶林村代表貧窮,左手邊的中環上環代表奢華,這裡不正是把香港分為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的原發地嗎?而今,貧窮與奢華仍在,貧富懸殊成了香港的世紀名片,而肇始者卻不在了。當你繞過當年總督散步的Governor's Walk,順荓T嶇的山路繼續西行下山,殘陽如血,落霞鋪染,清風撲面,更會感念於造化弄人,物是人非。

柯士甸山道北邊的盧吉道,亦稱盧吉棧道,可見其險峻。不過,盧吉道雖然很多路段建在懸崖峭壁上,但路面修得極好,也很寬敞,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危險。這是一條繞行香爐峰北山腰的單行道,整條道路向外凸出,彷彿是專門欣賞維港風光的觀景走廊。高聳的國際金融中心(IFC)和環球貿易廣場(ICC)矗立在維港兩岸,構成氣勢磅礡的「維港門」景觀。佇望良久,心下感嘆:這門裡門外,進進出出,多少悲歡離合,滄海桑田!

如果從高空往下看,盧吉道和夏力道像一把大弓:盧吉道是弓背,夏力道是弓弦,香爐峰則展示了這把弓的巨大張力。夏力道大致呈一條直線,穿過香爐峰南山腰,構成了薄扶林郊野公園的南北分界線。無名瀑布從香爐峰飛瀉而下,茂密的森林在腳下延展,遠處是東、西博寮海峽,圍繞南丫島形成一道水環,山水相依,如夢似幻......

以前不明白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怎樣一個意境。當你面朝大海,只能看到白浪青波,怎麼會是春暖花開呢?此時此刻,漫步在夏力道上,新雨初霽,夕陽溫柔地灑落,眼前是春意盎然的郊野公園,青枝綠蔓,野花嫣然,綠野盡頭處,萬頃碧波如黛,半山浮嵐如縷,我終於明白了。

雨霽虹銷碧海間,多情夕照舞翩躚

流霞虓N爭春色,古木無心展素顏

環水煙籠飛艇疾,漫山蟬語麗人喧

清風一縷閒愁去,不負登高向晚天

難以想像,一個小小的山頂廣場,竟連接茪Q條道路,寬窄曲直各異,通向四面八方。好似巴黎的凱旋門廣場,十條通衢大道,呈放射狀向外延伸。而在我看來,筆直的凱旋門大街,只伸展出地理的遠方;蜿蜒的山頂廣場山道,卻通向歷史的縱深。

(未完待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