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龐溟 華興證券宏觀及策略研究主管
歷經50年風雨的恒生指數,迎來了14年來的最大變化。5月18日,恒生指數公司宣佈,自 8月起將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指成份股,但同時維持對現時恒生指數「代表在香港上市的大中華公司」的定位,也不會對香港與內地成份股及金融股在恒生指數裡的比例或比重作出限制。
50年間,恒指漲幅超過150倍,年化複合增長率達到10%,見證了港股市場的潮起潮落;相比之下,美股市場的重要指標道瓊斯工業指數,在50年間累計升幅約33倍,年化複合增長率約為7.3%。正因如此,在為恒指創制人關士光的自傳《龍與皇冠:香港回憶錄》撰寫的前言裡,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主席羅伯特.尼爾德才將恒生指數譽為香港「資本主義的終極衡量標準」。
恒指維持增長的要訣是與時俱進。因應2000年後大型H股密集來港上市、港股市場結構由香港本地股主導變為中資股佔比不斷提升的趨勢,恒指於2006年決定納入H股,以保持港股市場指標的主導地位。
港股公司有望獲更高估值
可以說,如今的恒指,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增長趨勢。但由於新經濟成分較低,恒指在過去10年間的年化回報率約為1.7%,跑輸MSCI全球指數達3.5個百分點之多。反觀騰訊,自2008年6月納入恒指以來累升逾4倍。可以說,恒指公司的優化調整,正當其時。
我們認為,在優化調整之後。恒指將更具代表性、平衡性和投資回報價值。隨着更多具有增長性和優質基本面的公司成為指數成份股,恒生指數及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有望獲得更高估值水平,香港市場也有望獲得更高的流動性、交易量和代表性。
近年來,香港市場銳意進取,不斷加大改革力度,以進一步擁抱新經濟。我們認為,這是在港交所、香港證監會、恒指公司乃至內地交易所和監管機構共同努力、全力配合下打出的一套穩健而漂亮的組合拳。
新經濟市值佔比料升至30%
最近,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首次對IPO規模設定最低數額,美國參議院也通過了針對中概股的議案,無疑將促使部分尋求上市的公司將香港納入考慮範圍。出於業務協同戰略佈局、通過港股通吸引內地投資者、增加關注度、提升估值水平、降低單一市場上市監管規則劇烈波動帶來的風險等原因。
我們相信在阿里巴巴、京東、網易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中概股考慮在香港二次上市或者主要上市,進一步提升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興趣以及港股中科技類核心優質資產的估值水平,也會進一步形成更多新經濟公司尋求在港初次上市或二次上市的良性循環。按照我們的估算,在過去的兩年中,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佔比已經由23%上升到26%。我們預計,這一比例有望在未來5年間繼續穩步上升到30%至35%。
政策支持新經濟股來港上市
5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一國兩制」方針下發揮香港金融體系的獨特優勢,支持鞏固和發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互補、互助和互動關係。在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下,香港更應與時俱進,有所作為,歡迎更多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鞏固和發展自己聯繫中外、特色鮮明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本文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任職公司立場)■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