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鉅證券金融集團投資研究部
內地新冠肺炎疫情受控,各地均正密鑼緊鼓的為全面復工及復產作準備,與此同時,中央為對抗肺炎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先後推出了多項穩經濟增長的措施,擴大內外需及推動「新基建」等。當然,興建「新基建」配合未來發展固然重要,但支持科技與社會及經濟融合亦同樣不可缺少,因此,央行近日對外公告,將落實《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下稱《規劃》),支持在上海、重慶、深圳及河北雄安新區等六大城市及區域擴大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希望吸引持牌金融機構、科技公司申請創新測試。
過去十年,金融科技在內地出現爆發式增長,但由於內地政策作此範疇相對滯後,加上金融科技的監管並不完善,令金融科技在飛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偏差,如內地P2P網貸平台的倒閉潮等。
因此早在去年8月份,央行就已印發了《規劃》,以「守正創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開放共贏」為原則,明確提出了未來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任務及保障措施,反映了內地對於金融科技的重視,同時顯示了內地對改革金融科技監管的決心。
是次試點實際是《規劃》的延續,透過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的模式令企業可以更容易推廣其金融科技產品。
沙盒模式兼顧發展及監控
監管沙盒概念在2015年由英國政府提出,是指在沙盒內的金融科技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能在監管者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為前提下,在遇上問題是能合理地放寬監管規定,一方面能避免企業受到現有監管規則的約束,另一方面影響新產品的發展進度與方針。沙盒的推行將能鼓勵企業將創新金融科技,透過與社會公眾加的交流及互動,更實際地推行至社會以及實體經濟之中,另一方面,監管機構亦能在內達到全方位的監控,在汲取經濟的同時能有效的為未來制定更適用於金融科技的規管準則。
冀由惠民進入利企階段
事實上,內地對於金融科技有着龐大的需求,如2013年內地第三戶的支付規模只有約13.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但至2018年,其市場規模以大幅躍升至逾300萬億元,加上現時智能手機、個人電腦等的滲透率的上升亦為金融科技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平台。可惜的是現時金融科技專注的大多以消費及個人貸款類別為主,對於小微企業的幫助其實不大。
本次試點的推出,在沙盒框架及央行的配合下,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將能更有效的探求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能如何達到「惠民利企」的目標,同時紓解小微民營企業面對融資難及融資貴的問題,將金融科技帶入實體經濟之中。
長遠而言,金融及科技業明顯仍將會是內地大力支持的板塊之一,其投資價值仍具增長空間,而試點的做法與成果則可套用至內地其他城市,除了能配合內地長遠的金融科技發展目標外,對提升內地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同樣有正面影響。■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