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郭虹宇)全球暖化問題日益嚴重,使用潔淨能源、減少廢氣排放已成大勢所趨。其中生物柴油屬新興的可再生能源,但提煉過程複雜、成本高昂,故始終未能普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團隊近日成功研發出從細菌提取酶類的新技術,以更低成本、環保的方法提煉生物柴油,減低石化燃料造成的污染。相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
生物柴油屬於可再生燃料之一,主要由植物油、動物脂肪等提煉而成。惟傳統的提煉方式需經過加熱等工序,過程會產生廢水污染問題;若以酶催化劑作提煉,成本高、過程繁複,以致生物柴油未能成為主流燃料。
由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陳文博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成功研發出從細菌提取酶類的新技術,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及提升穩定性。團隊形容,酶類有如微型的引擎,驅動各種化學過程,其中利用酶催化劑提煉生物柴油便是一例。
陳文博介紹指,當一種名為Cry3Aa的特殊蛋白質及酶同時於「蘇雲金芽孢桿菌」細胞中合成,Cry3Aa形成的晶體有如一個「酶收納袋」,將數以百萬計的酶分子藏於晶體的空隙之中,並形成保護作用,讓酶分子在提取過程中免受破壞。縱使在將廢食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催化過程中,受保護的酶分子表現更穩定,也能重複使用於此程序。
廢食油轉生物柴油酶類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Bradley Heater指,是次研究最有趣之處在於,細菌細胞可以製作並自動收集酶分子,毋須額外加工,從細胞抽取晶體及酶催化劑成品即可;在現階段,團隊會集中研究用此方法生產,將廢食油轉化為生物柴油的酶類。
該研究團隊現時已獲研究資助局、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撥款,用作探討及開發用於生產可再生催化劑的多功能平台,應用於製作生物柴油和日用化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