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品方
香港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全世界罕有,不然也不會行如此獨特的「一國兩制」。被殖民155年的歷史不短,回歸祖國23年的時間不長,現在很多人不知所措,毫不奇怪。尤其是中學生,思想和感情均幼嫩待塑,受到東西方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衝擊,如無基本的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最容易迷失。關鍵是要從小培養國家意識、民族認同和家庭觀念。
國學大師錢穆說過,香港只有居民教育,沒有國民教育;只有職業教育,沒有人才教育;只有語言教育,沒有文化教育。壯哉斯言,真是一針見血,發聾振聵。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香港的教育制度,極其量只會培植出伶牙俐齒的律師和政務官,傑出稱職的工程師和醫師。他們只會懂得追逐名利地位,謀取個人財富與自身成功,而缺乏文化理想,群體意識和國家觀念。
我又想起另一位大師也姓錢。他是錢鍾書,諷刺地描述大學堛獄懇躞魽G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瞧不起中文系,中文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瞧不起教育系。唸教育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只能瞧不起自己的老師。
教育系的師生是否如此差勁?做老師是不是就低人一等?我無意貶低學校的老師們,但進大學選修教育系的學生質素成疑,畢業後執教鞭又脫離社會實際,是不是相對較差的才唸教育才當教師?在香港這個功利主義的社會,平心而論,可能離事實不遠。因此,做家長的不可以單靠學校老師期望他們能夠教好自己的子女,如今已成社會共識。
也是因為香港社會的獨特性,在過分務實的消費至上物質主義的環境下,多年前的教育改革,如上述錢穆所言,傾向於實用主義,強調應用,重功利,輕禮教,引進商業行為的運作模式,錯把通識概念設定為通識科甚至必修必考,忘記教養科才是育人之本。我們或許可以從同情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教育改革會輕視歷史文學道德哲學,但它犯下的錯誤絕對不可低估。看看商場內的兒童學習中心,街上的補習天王廣告,課程設計,銷售宣傳,都以提升學習技能和成績表現為賣點。教育局評核學校水平,學校領導評核老師表現,老師評核學生成績,均以量化打分為衡量方式,離不開形形色色的考試和評級,永不休止;評估手段變成為教學目的,教育目標讓位給測驗過程。於是,學校視家長為主顧,老師視學生為客戶。學生是服務對象,學校是學歷工廠。從幼兒園開始就劇烈競爭,家長都認為子女不可輸在起跑線。特區政府說不清香港的願景,教育界說不清教育的方向。因為家長對教育的目標說不清楚,期望子女成才的主觀願望,往往變得內容空洞貧乏,經不起自己再三盤詰,家長自覺啞口無言。
絕大部分的家長,從未學過怎樣為人父母,就當上了家長。如何補救?本人的經驗之一,就是家長自己要惡補,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參考對象。我長期以梁啟超為教育子女的成功榜樣。他的9個子女,全都成才。梁本人的優秀更不在話下。百日維新失敗,他和譚嗣同一去一留。譚有獄中題壁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首詩是他在戊戌變法就義前的絕命詩,寧願以身殉國,期望喚醒人民。張儉和杜根都是東漢末年高風亮節之士,當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 張儉因彈劾宦官被誣逃亡,接待其投宿者皆不畏牽連 ; 杜根上書要求鄧太后還政,被賜以裝入布袋擊殺,行刑者仰慕其正義未用力,偷偷把他釋放。
譚嗣同慷慨就義,仰天長嘯,凜然刑場,留下如莽莽崑崙一般的浩然肝膽之氣。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的歷史事蹟,我自己熟悉,也和孩子們分享,建立親子之間的融洽關係,在聊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培養他們的國家意識。至少在本人而言,這是成功的案例,謹供家長們參考。至於選擇哪個歷史人物,講什麼歷史故事,那倒是自由得很,不拘一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