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教育動靜】填鴨式通識科須深入改革

2020-07-15

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自教改以來,通識科成為中學文憑試的核心科目之一,位置與中、英、數三科等同,每屆中學文憑試考生必須必修必考,屬大學入學定要跨過的門檻。當年教育局為配合教改課程,培養大量通識科老師,通識科的「ABC目標」宏大,期望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達到一、提升學生對時事的觸覺及培養正面價值觀(Awareness);二、擴闊知識領域(Broadening);以及三、培養明辨性思維(Connection Skills and Critical Thinking 即以往常說的批判性思維)。遠景雖好,但教育的成效關鍵還是在於實踐的細節(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

通識科一共有三大範疇六大單元,體積龐大,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直至去年,在教育局提供通識科教科書諮詢服務前,媒體以至出版社就六大單元各顯神通編寫通識科教材(並非教局核准教科書)。社會上不少討論認為,由於欠缺標準和監管,令不少市面和「校本」下學校自編的教科書,內容過於概括和空泛,課堂上未有充裕時間讓學生把知識聯繫、整合及應用,導致學生以時事論述形式而輕視事實,以及基礎概念的掌握,亦忽略議題背後一些人文、科學重要的知識。不少學者和前線老師也曾表示,批判性思維或成為「製造思想衝突」,更難以建構正面的價值觀。這恐怕對師生了解,並如何有效地達至通識課程的ABC目標,距離是遙不可及!

面對又深又廣的必修必考課程,不少學生只能以「速食」的試題操練應試,練習根據既定、經操練的框架作答,透過背誦正反論點得分,當初的教育目標原意是鼓勵學生思考、分析,但在現行僵化的考試機制中,卻造就了「填鴨式通識」,變成操練能力的比拚。

通識科改革,若再一次以「和稀泥」的小修小補了事,必無助「一國兩制」下香港教育的前進,期望政府能發揮領導的角色,以教育專業角度全面改革「填鴨式通識」的流弊。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