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處沿海地帶,易受潮濕天氣影響,令到濕氣似乎成為了都巿的一個永皒傶D。有人說,吃辛辣的食物可以祛濕﹔也有人說,拔火罐可以祛濕;更有不少人會自行煎服坊間流傳的祛濕茶。但若一問起「濕」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怎麼來?怎麼走?這就難倒不少人了。
文︰蔡梓銘中醫師
圖︰新華社、資料圖片
「濕」,其實是中醫哲學中的一種形象化的體現,泛指身體堛漸籉韝@部分停留不去的病理性水液。經常有人會問醫師,「體內的濕很重的話,會令我水腫嗎?」可以,但不只如此。以上身而言,咳嗽的痰不論濃稠或稀薄,都是濕;身體中間而言,中央的肥胖或經常腹瀉黏溏大便,都是濕;下身而言,水腫、下肢重等,都是濕。
濕氣的自我檢測
一般人想要知道自己有無較重的濕氣,只需留意:一.起床時自我困倦的程度︰檢視自己會否睡眠時間雖然充足,但仍然得不到精力充沛的感覺;二.如廁時大便的稀溏程度︰會否大便較平日臭穢,或時常有拉不乾淨,甚至一天要拉數次才安心的感覺;三.洗漱時,觀察一下自己的舌苔︰正常以淡紅的舌頭、薄薄的一層白苔為佳,當發現自己舌苔膩或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這就是濕的表面症狀。
濕氣發病與治療
不論何種的祛濕方法,都能大致被分為發汗祛濕或從大小二便祛濕。因此,吃辛辣食物既然能有助人體發汗,確實能祛除位於身體表層的濕氣。換言之,勤加運動也是同理。這種微微發汗對濕氣引致的四肢水腫也有幫助,但必須要留意,一旦「過度發汗」,就會傷及身體。過度發汗的定義是出汗過後,人體只得短時間的舒暢感,隨即換來的是疲倦、困重、虛弱感,甚至是頭暈,這類人就最好不採用發汗祛濕的方法了。
而本來在身體淺層的濕氣,也可因身體日久失修、缺乏運動等原因,而從表面透往深層,引起各種各樣重、滯、倦、困、痛的疾病。當然,過勞、大病重症過後等例外,濕氣也同樣可以從淺表位置更進一步,成為黏茼b體內的「內濕」而纏綿難癒。
深層濕氣自救法
濕氣在深層,就不是單純的出汗可以解決,或需要醫師診治及借助中藥食療了,當中有兩味藥各位可以嘗試運用:一為茯苓,它是菌科植物,顏色白而質地堅硬,因而藥性厚重,有降氣除濕的功效。《神農本草經》云:「主治胸脅逆氣。」因此,可用於頭面胸脅、上身重滯困倦的朋友身上,但是要切記「茯苓」與廣東的「土茯苓」是兩種不同的中藥,不可混為一談。
至於另一味藥,名為薏苡仁,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薏米。薏米善於除下身濕氣,如因濕氣引起腹部脹滿浮腫,乃至下肢重滯、輕度水腫等,盡皆適用。它是植物的成熟種仁,可算是一種穀物,因此性味也較平和,然而,所有種仁類的藥材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氣、下氣作用,對孕婦和腸胃非常虛弱的人士而言,雖不至有害,但大量服用的話也易擾動胎氣和損耗脾胃氣血。為了減緩這種藥性,坊間運用時一般會把一半量的薏米炒熟,生熟各半,從而加強薏米補脾胃的功效。但一般而言,薏米其實與茯苓一樣,煮湯、煮粥加以數錢,不傷人。
除食療外,尤在潮濕季節,最好減少直接睡地板,或在潮濕雨天外出,也要少食肥甘厚味,因甜食、油炸品會產生內熱,生冷食物如冰品或涼性蔬果,則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兩者同樣損耗身體機能,間接為濕氣留下契機。而生菜、沙律、西瓜、大白菜、苦瓜等,就最好在烹調時加入b、薑、蒜等,以降低其寒涼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