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再工業化」的關鍵

2020-07-31

黃定光 立法會議員

自發生修例風波以來,黑暴和外部勢力干預不斷,香港的法治和秩序受到大規模暴力破壞,社會撕裂,不少市民對前景感到擔憂。可是福無重至,禍不單行,新冠病毒隨之而來,工商百業和市民生計受到嚴重打擊,令經濟陷入寒冬。此時此刻在抗疫的同時亦應好好思考如何重振經濟和重建社會秩序,做到「拒絕攬炒、重建家園」,特別是在經濟方面,探討可有何新的發展模式以帶動香港持續發展。

香港經濟一直過度依賴服務業的單一化產業結構,降低了香港經濟的穩定性和彈性,令本港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缺乏本地工業的支撐,香港的創新活動和科技發展停滯不前;以及產業結構失衡,導致就業結構、收入結構的失衡,進一步衍生在職貧窮、貧富差距擴大、分配不均。因此有必要重振本港製造業,必須有完整的工業政策,並配以對創新科技發展的支持,依靠香港本身擁有的工業生產的基礎,彼此相輔相成,相信可促進「再工業化」,以創新發展多元經濟。

實行「再工業化」必須有明確清晰可行的政策。特區政府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提出「再工業化」和《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並投放資源推動相關發展,行政長官在2017年亦定下到2022年將本地研發開支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1.5%。但本港科研開支在GDP比重至今仍持續停留在0.7%水平,未有明確提升。至於「再工業化」的政策提述,則一直欠缺具體清晰發展策略方向和目標。政府應從幾個關鍵性的成效指標入手,訂立未來數年內製造業的發展目標,包括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總就業人數、科研支出佔GDP和政府投入佔科研經費的比重等,藉此展示本港致力發展製造業的決心。

在過程中對業界的支援亦不能缺少。從業界中了解到,目前工業園提供面積約10萬平方呎的用地,租金約需港幣20萬元;高樓價及租金高昂,令企業經營成本不易承擔,特別是新的小型公司而言實難以支付。為此,政府須實施土地開發的政策傾斜,以支持相關產業發展,措施包括在土地發展規劃上加強重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土地優惠條件需加以提高;在開發相關土地的同時,在設計和配套設施上,包括交通、環保、排污及通訊設施等,需兼顧周全。還有提供稅務優惠、勞工供應、市場渠道(如加強政府優先採購)和信息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以優化經營環境。

發展高端創科研究和高新技術工業,人才資源必不可少。縱使特區政府已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但目前本港的整體社會環境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已有所下降,在挽留高端人才上存在較大的不明朗因素。本港的人才方面,不僅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相關的基層勞工亦短缺。故當局除持續實行有關專才計劃外,亦必須進一步在社會營造氛圍,加強相關教育,向年輕人推廣創科及工業發展前路,培養更多專才及技術人員。

技術必須轉化或結合商品才能真正產生經濟價值。香港高校科研力量具國際水平,但不能只有上中游而缺乏下游支持,發展效益便難以體現及延伸,本港既然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便應加強本港創科「產業化」,即科研成果商品化政策。政府應在透過包括「再工業化」政策,促進本港技術應用與整合的支援,並大力推動採購本港科研成果的試用產品,以加強本港高新產品設計開發的技術能力、經驗和程序在充分實踐中獲取及累積。

除此之外,要真能夠做到「再工業化」其實還有很多的元素在內,包括加強與內地協作、抓住大灣區規劃機遇等,以及安定的社會環境也是關鍵。筆者提出的不一而足,還望各方能在香港目前艱難時期多加關注,出謀獻策,集思廣益,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找新的增長點。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