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家能否平穩發展,跟外交工作是否搞好有莫大關係;自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之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但1989年發生了北京風波後,一夜之間,中國近乎被國際孤立,西方國家紛紛暫停了政府高層的互訪,取消了軍事交流,更推遲了向中國提供優惠貸款,停止了高科技技術轉移;這一切都對內地的經濟建設打擊很大。
面對國際環境逆轉,中國外交部要努力修補關係,其中一個方法是不斷發放出正確的信息,這工作全賴外交部的發言人。當初他們是如何成立?日常工作又如何?
80年代初,當時主管新聞司工作的錢其琛副部長,找來了新聞司司長齊懷遠,說外交部要建立新聞發佈制度,新聞司司長就是當然發言人;在一開始的時候,發言人主要是發佈消息,一般不答覆問題。
昔年「坐而論道」 而今「肅立發言」
1983年3月1日,中國外交部舉行首次例行記者會,齊懷遠以外交部發言人名義主持此次記者會,並向中外記者宣布,中國外交部從當日起,建立發言人制度。
發言人制度建立之初,發言人是坐幵的,記者會只發佈、不答問,記者會是有限制發佈時間,比如半小時;現在改成發言人站幵,每次記者會都有答問部分及沒時間限制,直至回答最後一個問題為止。從這些變化中能看出中國的開放在不斷的擴大,政府跟媒體的溝通、合作在進一步增強;而媒體對中國政府的關注程度亦在增大增強。
隨幵中國國力增強,在國際上影響擴大,中國的政策被更多國際媒體、輿論所關注;而外交部發言人是擔當政府的代言人,他們如何表態需要經過審批授權,不能信口開河;因此,發言人是依照準備好的口徑來回答提問。這會給人感覺發言人好像是在唸稿或背稿,但是如果說有些問題超出了準備範圍,這時候發言人就要做出一個判斷,在沒有把握、不了解情況下貿然回答問題,就等於把自己往火坑裡推。
答問「游刃有餘」 政策「不越雷池」
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需要很巧妙的技巧,維護及宣傳中國的外交政策及立場。原則上,發言人發表任何意見或所做的任何評論,都應按有關部門提供的口徑或口徑的精神表態,絕不能相違背,更不能出現大的錯誤,所以在工作中承受幵巨大的壓力,說錯了更會捱批評;另一方面,發言人的一言一行又備受媒體關注,在重要的記者招待會上,幾十台攝像機對幵,講出來的話絕不能賴帳,形成這個崗位的風險十分之高。
作為發言人,發言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政策範圍內雖有很大餘地,但半步也不能夠超出政策的範圍,萬一說錯了話,就代表幵國家或政府或外交部說錯了話,這會引起很多的誤解。
北京風波給中國帶來國際上的第一個衝擊,便是西方各國政府的制裁,國家怎樣突破這個困局呢?針對西方制裁,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抓兩極,促中央」的方法,就是以逐一擊破的形式,試圖突破西方制裁,擺脫孤立;通過跟歐洲國家、日本修好關係,從而促使美國改變對中國的立場。另一方面,因為香港回歸問題,中國跟英國仍舊需要磋商、保持對話。1991年9月,英國前首相馬卓安,為簽署興建香港新機場諒解備忘錄而訪問中國。這次訪問受到西方國家關注,亦再次打通中國跟歐洲國家的交往渠道。
台上高壓力 台下苦練功
90年代初,中國要努力修補國際關係,參與國際性協定亦是一個好辦法。例如1992年中國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4年簽署《核安全公約》、1996年4月簽署《非洲無核武器區條約》等。另一個有效方法是在經濟上努力,1991年中國加入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藉以東盟會議增加國際之間的對話。做好每件事情都要經過努力經營,就如外交部發言人一樣,他們第一次站到台上,代表國家發言都會戰戰兢兢,唯有不斷嘗試、磨練,才會成功。
臨場發揮 全憑積累
中國外交部設立發言人制度,從1983年至今,一共有23人出任過發言人,但他們在當發言人之前,幾乎都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第一次登台亮相主持新聞發佈會,加上台下黑壓壓一片,還有數十台攝像機對著,他們在台上都難免緊張。正如前發言人孫玉璽憶述,他在到任新聞司之前,一點接觸記者的經驗也沒有,只適應了一個星期,便要登台亮相,該怎麼梳頭、怎樣化妝也不懂,只能憑著過去當外交官的經驗,盡量穿得整齊大方。而前新聞司司長劉建超,因為以前當過發言人的助手,本身又當過翻譯,對發佈會的事情、發言人的工作並不太陌生;但是輪到他自己當發言人,第一次上台還是有一些緊張。
在外交部設立發言人制度之後,中國各部都設立了發言人制度,也有了國務院新聞辦,但是沒有定期的記者招待會,所以外交部發言人每周一次就顯得特別突出,而且不僅是記者參加,有一些外交官也去,原因是他們想得到第一手信息及體會一下現場感。
推公眾外交 集國民智慧
外交部部長助理何亞非覺得外交政策要能夠執行得好,必須得到老百姓的理解,老百姓要理解國家為甚麼採取這樣的政策;同時,民眾也有知情權,政府在做甚麼,老百姓有權利知道,這是政府和老百姓的交點。
外交政策 貼近百姓
為增強公眾對國家外交工作的認識,拉近公眾與外交部的距離,除了面向國內外媒體所設立的每周兩次例會外,近年來外交部還積極開展公眾外交方面的工作。公眾外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目的是加強外交部門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從而引導公對國家外交政策的理解。因為中國的外交是中國人民的外交,也是為中國人民服務的外交,必須聽取廣大群眾對外交的評論、看法、建議,這些都非常重要。所以在這幾年間,外交部專門提出公眾外交的概念,就是要「了解民意,引導民意,吸收民意」。希望從市民的智慧中、建議中、意見中,加強外交工作效用。
目前,外交部開設了「外交論壇」、「外交官在線交流」、「公眾開放日」等一系列活動。至今外交部的「公眾開放日」已經舉辦了很多次,愈來愈多的普通民眾,能夠走進曾經神秘的外交部參觀,並與外交官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雖然經過二十年努力,中國外交已經恢復過來,對話、協商、互訪等不時進行。但當年有一些禁制仍未消除,例如出售武器。現時歐美國家仍然禁止售賣武器予中國,即使個別國家領導人,例如法國總統薩科齊,曾經提出希望解除對華軍售禁令,依然未能成事。中國的外交官工作仍需努力。
發言人Vs 記者 舌戰中互利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外交部設有三位發言人,由新聞司司長和兩個副司長兼任,實行輪流發言制度,一般一至兩個月輪換一次。外交部發言人出於工作的需要,經常與世界各國媒體記者打交道,由於世界各國主要是通過這些駐華記者的報道來了解中國,因此做好發言人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有些記者經常會提出尖銳到近乎刁鑽或是充滿敵意的問題,但發言人與外國記者之間,仍然需要保持一種平等的合作關係。發言人和記者之間,更應該是一種融洽的關係,發言人想宣傳國家的政策,記者恰好提供協助;記者希望政府多些宣傳,可以多些新聞做,所以記者們不願意聽到發言人說「無可奉告」。而且記者是代表著某些受眾在提問,記者不斷發問之際,實際上給發言人提供了一個向公眾解釋的機會。發言人與記者之間,共同面對的對象是公眾、聽眾、觀眾和讀者,只是工作方式、崗位上的不同而已。
所以對於有經驗的發言人,不怕記者提出一些厲害問題,或者說是比較挑釁的問題;因為「提問權的自由」在記者,但「回答權的把握」在發言人,只要主導權仍然在手,就無須懼怕了,有些發言人更會利用這些機會解釋、說服那些記者。
「駐港公署掠影」
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是根據基本法第十三條規定,於1997年7月1日在香港特區設立,負責處理涉港外交事務的機構,堅決捍衛國家主權,積極支持和協助香港特區,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和合作,全力維護及保護香港同胞海外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是公署的重要職責。公署設特派員一名,副特派員兩名,下設六個部門,分別是辦公室、政策研究室、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部、條約法律部、新聞及公共關係部、領事部。
中國外交官紀實 第6集:外交部發言人(上)
主持: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
播映時間:有線財經資訊台3月28日(星期六)晚上7時30分/12時播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