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國際情勢明顯轉變,前蘇聯陷入阿富汗戰爭,國力漸弱。而美國在醫治越戰創傷後國力增強。西歐、日本就在這個時期崛起,世界開始顯現多極化;「維護和平、促進發展」就成為國際間的兩大主題。
當時鄧小平提出國內推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稱為改革開放,對外作出「兩個重要轉變」:第一個轉變是「較長時間之內,不發生大規模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第二個轉變是改變「一條線」戰略,高舉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旗幟,堅定站在和平力量一邊。
希望促進世界和平,國際間就要多溝通。不過,全世界有幾千種語言,領導人之間的會談就需要翻譯員……
當時國家有這兩個重要轉變之後,就可以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就是工業、農業、國防與科學技術四個範疇現代化。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會談時,再將四個現代化量化,到二十世紀末,爭取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人均1,000美元,實現小康水平。
新中國歷史上,在許多重要的外交場合,國家領導人身邊的翻譯官們,準確無誤地向世界傳遞著中國的立場和主張,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溝通和交流打開了通道。
外交部的翻譯官,跟一般翻譯員有何區別?今次介紹的翻譯官是張建敏,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他有何過人之處。
張建敏進入外交部已有17年,現任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過往他曾為江澤民、胡錦濤、朱鎔基、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擔任翻譯工作。在眾多的工作中,最受考驗的自然是國家領導人出席的中外記者會,由於這種情況都不會有事先準備的講稿,即場翻譯,難度大,要求高。在領導人侃侃而談時,張建敏就在紙上快速地記錄著,每當領導人講完一句話,他的英文翻譯聲便從話筒傳出,語音流暢,表述準確。
同步傳譯出色 譯官留名
由於張建敏表現出色,應付自如,充分把握翻譯的時機和技巧,同時又有著較快的反應速度,不但為會談增添了氣氛,也給領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朱鎔基總理更用輕鬆的語氣勸勉他不用緊張,可以大膽地、不要有任何顧慮地去翻譯。
江澤民主席會客時,不時會即興引用一些詩歌,這可說是非常難、很有挑戰的一種翻譯。有一次在休斯敦市長晚宴上,江主席引用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張建敏當時即場把詩譯了個大概,反應很不錯,接著他又從自己的西裝口袋裡掏出一個小本,用筆重新譯了一遍,令現場觀眾都為之熱烈鼓掌。
張建敏在許多重要的外交場合中擔任主翻譯官,也見證了很多歷史的時刻。2002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到中國進行訪問。他選擇這個日子並非偶然,因為30年前的同一日,尼克松總統到中國進行訪問,打開了中美交流合作的大門;這次30年後的訪問,對於中美兩國進一步交流與合作有著特殊意義。
即場譯李白詩 觀眾鼓掌
張建敏因此有機會和布什一起去遊覽長城。布什到達長城時很興奮,因為他在1975年於哈佛商學院畢業後曾到過長城,這次他是舊地重遊。布什問導遊,尼克松總統登上走到長城哪個地方?當他們到了北側760米時,導遊說尼克松總統就攀登到此為止,布什就笑說:「我一定要再往前邁出幾步,我要打破尼克松的紀錄。」
世事洞明「積學問」 水平堪稱「國家隊」
做外交翻譯,不論是談判或訪問,大多一場接一場,張建敏說有時會連一頓飯都吃不到,水也不敢喝,但是每次活動以後,看到雙方達成了共識,訪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就會覺得很欣慰,覺得能夠以自己的能力,給祖國的外交工作作出了一點小貢獻,心裡也覺得特別高興、自豪。
點滴積累成「通才」
外交翻譯工作固然辛苦,但是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外交翻譯,則必須要接受嚴格的訓練和長期實踐鍛煉。當今外交已經遠遠超出傳統政治外交的範疇,因此外交翻譯必須是個「雜家」,需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隨時跟蹤熱門話題,不斷學習和積累翻譯技巧。
為了做好外交翻譯工作,張建敏的付出要比平常人多好幾倍。2000年6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應邀訪問中國;此時張建敏剛剛當上父親,初為人父的他,本可以休假在家照顧孩子,可是面對緊急的翻譯任務,他還是一口答應接下了工作,在家裡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看相關材料,做好準備。
人均年齡不到30歲
外交部翻譯室是外交部裡最年輕的一支隊伍,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由整體專業水平來看,翻譯室代表了中國翻譯的最高水平,堪稱「中國翻譯的國家隊」。
有一個外交問題,好多香港人與中國人都會關心,就是領土、領海的主權問題,像釣魚台的主權。這些問題的成因十分錯綜複雜,要解決亦不簡單,但置之不理,又不符合國家政策,所以鄧小平當年亦作出了一個方案,就是「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緩和與有關國家的關係,亦改善了與周邊國家、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橡膠誤譯香蕉 張建敏憶教訓
張建敏出生在杭州城北拱宸橋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他年少時就對外語情有獨鍾;因為家境貧困,甚至買不起一本普通的英文詞典,但他學習很努力,每次英語考試總是成績優異,表現出他卓越的英語天份。
1987年,張建敏被杭州外國語學校保送進入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習,他的英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歲那年,剛剛畢業的張建敏,遇到了聯合國翻譯班的招生,一試而中的他,從此與外交事業有了不解之緣。
外交翻譯不同於一般的翻譯工作,翻譯的內容政治性強,政策敏感度高,不容半點差錯。張建敏在剛參加工作時,由於對相關政策背景不太了解,也曾出現過翻譯失誤。
中國和斯里蘭卡在1952年簽署了著名的《米膠協定》,協議以中國的大米換斯里蘭卡的橡膠。一次錢其琛外長會見斯里蘭卡大使,張建敏由於對背景了解得不夠,加上又緊張,當錢副總理說《米膠協定》的時候,他竟然翻譯成大米換香蕉,旁邊的同事立刻說錯了,不是香蕉,他竟又說成了「橡膠換香蕉」,直到最後才弄明白是「大米換橡膠」,這可說是他翻譯生涯上一個教訓。
楊潔篪從翻譯到外長
外交翻譯工作一直受到重視,周恩來總理曾對外賓說,沒有翻譯的話,重要的事情,我們雙方一起坐著相對無言,動彈不得。
中國現在一言一行都特別引人注目,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發展方向,領導人在對外交往中的表態又是最權威的,所以翻譯這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現任外交部部長楊潔篪亦曾當過翻譯,他深刻地認識到,翻譯可起到一個「橋樑」的作用,這個「橋樑」好不好,直接影響到雙方的溝通,影響到中國是否能夠完整地、全面地、深刻地、生動地對外來宣傳中國的方針政策。
翻譯如「天鵝」水面玉立 水下用力
有人說,翻譯就像美麗的天鵝,上半身永遠都是亭亭玉立,嫵媚動人,而大家看不到的下半身,則在水中不停地「撲騰」。
做外交翻譯必須持之以恆,不斷練習,保持狀態,行內人稱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你的同事知道,三天不練全世界都知道。
做翻譯多年最艱辛的可能就在於平時的積累,點點滴滴的積累,它不可能立竿見影,是一個細工夫、慢工夫,硬著頭皮堅持、堅持、再堅持,用功、用功、再用功。
「外交翻譯,大有可為」這兩句話是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為外交部翻譯室所題的詞。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翻譯隊,到翻譯處,再到翻譯室,規模不斷壯大,已經形成了一支擁有數十個語種的專業翻譯隊伍,多年來肩負領導人的外交活動,為國家外交工作,提供高質量翻譯服務。每年數百位領導人出訪來訪,數十次重要國際會議,「兩會」期間總理和外長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口譯,以及領導人出訪演講和大量重要文件的筆譯等,都是由外交部翻譯員承擔。
「駐港公署掠影」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楊子剛 主持
外國軍用或民用航空機,即所謂軍用飛機或民用飛機停泊香港或飛越香港空域,或外國軍艦停靠香港,必須事先向我國中央政府提出申請,公署受理這些申請,並報中央政府批准。
十一年來,公署共處理外國軍機來港或飛越香港六百多次,民用飛機來港或飛越香港四百多次,外國軍艦停靠香港六百多次。
中國外交官紀實第5集:領導人身邊的翻譯員
主持: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
播映時間:有線財經資訊台3月21日(星期六)晚上7:30 / 10:00播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