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爾硯 軍事評論員
「萬事開頭難」,兩岸軍方已有60年沒有交往的歷史,出現信息混亂和誤判都屬正常。只有不斷消除相互猜忌的心態和誰主動誰被動的心理,多磨合多溝通,開展兩岸軍事交流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才能「功到自然成」。只要雙方及時溝通釋疑,接觸和交流的序幕就能慢慢啟開。
近來,有兩則與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的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是台灣的「國防部長」陳肇敏在「立法院」答詢時,談到大陸或不放棄武力、撤除對台導彈部署和去除「一中」框架,就不會有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大陸軍方對其去除「一中」框架的說法感到不解,並通過台退役將領的渠道急電關切。二是台灣媒體稱,兩岸現役軍人將首次同時參加美國方面舉辦的跨國資深官員安研班,而中國(大陸)國防部一位官員對《環球時報》說,此報道係子虛烏有,純屬媒體的炒作。
接觸交流乃大勢所趨
大陸方面,胡錦濤總書記在「胡六點」中提到,兩岸可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台灣方面,馬英九主導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明確宣示了台軍「守勢防衛」的新戰略和「不開第一槍」的原則。由此可見,兩岸領導人都有推動軍事接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意願,並已發展到政策醞釀和研議設立軍事智庫等操作層面。其次是兩岸軍方的順勢作為。在台海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政治交往不斷增加的大背景下,兩岸軍事接觸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人們不會忘記,大陸在去年底派出海軍軍艦赴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後,國台辦就代表解放軍表示,台灣船隻在該海域如需海軍護航,可通過海基會向海協會提出。台灣「陸委會」也表示,基於人道與船隻安全立場,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中國國防部今年初再次透露出為兩岸適時進行軍事接觸創造條件的意願。不幸卻巧合的是,4月6日,台高雄籍漁船「穩發161號」在印度洋「賽席爾」群島附近海域遭到索馬里海盜劫持,由於被劫漁船上也有大陸船員,兩岸如何攜手解救船員,甚至大陸海軍為台船提供護航服務,已經是很現實的急迫事情。再次是國際社會的期待。台灣媒體傳出兩岸軍事代表將在美國參加一個論壇會議的消息後,美副國務卿史坦格表示,這將是了不起的進展,美國歡迎,也深受鼓舞。觀察家認為,不論兩岸軍事人員接觸的消息是真傳還是誤傳,不管美方是真心歡迎還是違心表態,隨著兩岸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層面交流的增多,軍事接觸、交流不可阻擋地會「破冰」、「起步」。
既「言」還要「聽其言」
觀察家認為,由於兩岸地位不對等、實力不對等、戰力不對等、信息不對等、機制不對等,軍事接觸和交流一定會有艱難的起步階段和較長時間的「磨合期」。大家既要有真誠接觸、務實交流的意願,也要會「說」會「聽」,共同營造探索建立軍事互信的良好氛圍。作為大陸軍方而言,要主動作為,不妨先從政治敏感度較低的議題做起,如建立定期軍情通報機制,及時通報海事人道救援、沿海重大軍演等。對事關軍事互信的信息,要科學研判,不能聽著風就是雨;作為台軍來說,要勇於接受台灣綜合實力就是比大陸綜合實力低矮的現實,不要唱高調,不要空談「尊嚴」,不要有意識和無意識衝撞「底線」。只要雙方及時溝通釋疑,接觸和交流的序幕就能慢慢啟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