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馬英九執政將屆一年,兩岸關係漸入佳境。人們更多看到,合作代替對抗、交流代替封閉、經濟代替政治、互信代替猜疑,和平發展的前景代替了戰爭的威脅。這可說是自一九九六年春台海導彈危機以來,兩岸關係最穩定的時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兩岸關係越是推進,越觸碰雙方的底線;而一旦觸碰底線處理不好,兩岸關係有可能逆轉。這似乎是個悖論,但是歷史有過教訓。九六台海危機前,兩岸關係也曾有「小陽春」,大陸海協會長汪道涵即將訪台前,李登輝拋出「兩國論」。
眼下,兩岸交流愈擴大,愈涉及台灣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愈近雙方的底線。況且,台灣藍綠嚴重對立,族群撕割,「台獨」思潮雖然倒退仍大有市場。明明吸引陸資入台的協議有利台灣發展,也被指為「掏空台灣」等。
而事實上,馬英九也有自己底線,從三次江陳會看,只要是牽涉到兩岸主權地位,雙方就沒有結論。又如台灣島內吵翻天的ECFA,連第四次「江陳會」的議程都沒擠上去。台灣要堅守「中華民國」,北京則堅守「一中」原則,不給「台獨」有空子鑽,甚至對民進黨重新上台執政北京也有所防備。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份參加世衛組織日內瓦年會,也是在北京安排下「逐年邀請」。
兩岸目前的交集點是「九二共識」,但是,台灣也有人解釋為這是策略,是為了突破中共的「心防」。可以預料,未來兩岸關係要繼續發展,必須處理與主權底線相關的問題。消極迴避是一種辦法,但是積極面對,尋找合適的「政治架構」,才是解決「瓶頸」的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