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雲
特區政府準備發行一千億元債券,年期兩年至十五年,第一年可以發行一百億到二百億。不過,債券會成立基金進行運作,並不列入財政開支的計劃之內。看來,債券的運作相當保守。
特區政府的財政收支相當穩健。近年更降低了財政儲備的標準,保持在十二個月的行政開支水平。如果出現了大額盈餘,例如2007到2008年度有1100億元盈餘,結果這筆盈餘幾乎都派給了市民,連基本建設也沒有相應增加,造成香港競爭力不足。如果將來發行債券所得,全部放入外匯基金,購買外幣、債券或者香港股票,其增值的速度會非常緩慢,能夠有百分之四左右的回報,已經謝天謝地了。
香港人口已經老化,如果不未雨綢繆,屆時香港的財政收入,將很難應付人口老化的福利需求。二十一年之後,人口老化的福利包袱將會壓垮了香港的財政預算,結果特區政府用於推動產業發展的財政開支會越來越枯竭。只有現在開始逐步把儲備提升百分之四十才能解決困難,發債搞一些大型投資:例如高速鐵路、收費橋樑,都有百分之十二到十五的回報率。如果特區政府為了將來的基建而進行投資,香港的處境會好得多。
只求財政平衡,不為未來投資和積累財富,表面上滿足了基本法要求,實際上仍然是郭伯偉政府盡量不花錢、不考慮未來的理財哲學。發債投資增值以擴大儲備才是新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