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鑑林 立法會議員
政府推行科研產業發展,並非想像中的「不可為」和「不易為」,最重要視乎政府有甚麼科研政策和推動決心。政府可透過制訂產業政策、完善組織架構、制訂財稅與政府採購政策、促進官產學研合作、加強與外地合作、完善研發評審機制、建設人才隊伍等方法,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進程。
多個著名品牌和尖端技術過去一直引領全球潮流,說明技術創新對增強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性。不過,技術研發到商品化的過程十分漫長,風險高,單靠民間企業資金自發開拓科研產業,非常困難。故此,政府在引領科研創新產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吃力,由於科研從來都不是立竿見影的產業,如果香港步伐再慢,日後只會眼巴巴落後於人,形勢更難了。
政府應支援科研創新
不少政府均大力推動相關的研發活動。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最新調查結果,即使全球面臨金融海嘯的挑戰,各國的研發活動並未萎縮,務求令經濟早日重回增長軌道。中央政府則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發展科技訂為未來的發展戰略,以期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香港方面,可透過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的新產業,配合國家的發展戰略,令香港在內地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達致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此外,當廣東省提出「騰籠換鳥」、產業升級轉型的政策時,香港再不配合便被邊緣化。
不過,不少人對政府積極介入推動研發與產業發展,會感到「不可為」和「不易為」。不可為的是,一、政府不應干預市場;二、政府判斷錯誤會影響經濟走向,社會整體蒙受損失。然而,環顧不少奉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無不制訂產業政策,採取部分計劃經濟的做法,藉着政府的助力,提升部分產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例如韓國政府自1962年起均制定五年計劃,培育了不少國際著名的企業如三星、LG等,在產業發展上令人刮目相看。
不易為的是,香港屬小型經濟體,市場小,人力和資源有限,搞科研非常困難。然而,環顧不少成功推動科研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並不一定經濟體龐大,人口多,財力雄厚。例如有「工程師之國」之稱的瑞典,人口只有900萬,該國的利樂無菌包裝系統、愛立信的移動電話通信技術等,在國際上卻獨樹一幟;瑞典鄰國芬蘭在創新科技上亦享美譽。
加強與內地合作 增科研能力
所以,政府推行科研產業發展,並非想像中的「不可為」和「不易為」,最重要視乎政府有甚麼科研政策和推動決心。政府可透過制訂產業政策、完善組織架構、制訂財稅與政府採購政策、促進官產學研合作、加強與外地合作、完善研發評審機制、建設人才隊伍等方法,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進程。一系列政策配套出台,令香港的科研環境更趨完善;科研土壤優厚,這樣才能留住科研發展最重要的「資金」和「人才」。其實,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本身已有這方面的優勢,資金充沛,資訊流通,學界人才輩出,科學系所設備先進,若不加以利用而落後於人,實在可惜。
不過,香港缺乏工業基礎作支援,是香港發展科技創新的障礙,但香港可利用珠三角作為科技創新的生產基地,形成科研界的「前店後廠」。另一方面,香港亦可以與內地科研單位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甚至與國家太空科技單位合作,將太空科技民用化,提升兩地產品在全球的競爭力,以實現兩地深層次的優勢互補,互利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