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駐雲南記者 李艷娟
昆明北市區的羊腸小村,有一戶人家共有16個孩子,最大的18歲,最小的8歲。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卻同住在一個叫「理想之家」的屋簷下,擁有一個共同的「爸爸」—桂聖贊。這個被稱為桂叔叔的韓國人說:「我小時候的下雨天,爸爸會撐傘到學校來接我。我想帶給孩子們這樣的溫暖,做一個類似他們爸爸、哥哥或弟弟的角色。」他坦言被稱「爸爸」會備感壓力,可他在這些孩子的生活中卻擔負着爸爸的責任。在小村街角的自行車修理舖裡、在集市的蔬菜瓜果間、在賣五顏六色書包的文具店、在孩子去學校的路上,都能見到這個個子並不高大的韓國人。
2005年,桂聖贊從韓國來到昆明做生意尋求發展。他在昆明工作的姐姐在雲南祿勸縣結識了6個父母雙亡或離異的孩子,因姐姐在韓國是一家孤兒院的老師,對這些孩子便有一種自然的親切。
淘金商人變「奶爸」
在姐姐的影響下,桂聖贊把6個孩子接到昆明,租住在羊腸小村的兩幢樓房裡,並取名「理想之家」。此後他又在武定、保山等地收留了10個沒有家人照顧的貧困孩子。這事很快在當地傳開,有人遇上類似的情況也通過渠道找到桂聖贊。採訪中,桂聖贊拿出一封信說:「小娟和她的姐姐失去了父母,由爺爺一人照料,因經濟能力爺爺只能照料一個孩子,小娟便被寄養到『理想之家』。年初爺爺被查出腦瘤,時日已不多,他希望我能在他離世後收留照顧小燕。」
忘記孤單的「砍價」高手
47歲的桂聖贊至今單身。這個笑起來憨厚,眼睛瞇成一條縫的男人用沉靜的語氣說,30多歲時曾很想結婚,但來到昆明和這些可愛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使他忘了孤單。遠在韓國的老母親也漸漸理解了他,「媽媽常打電話催我結婚,知道我在這裡做的事情後,說我是一個厚道的孩子也不再催我了。」這個照顧着16個雲南孩子、已4年沒回韓國的男人,說起母親的誇讚時喜不自禁。
談起和孩子們相處,桂聖贊笑言最大變化有兩個,一是自己的脾氣變得溫和了,曾經能喝兩瓶燒酒的他戒了多年嗜好,「孩子們的心都是很乾淨的,和他們在一起,人的性情也會改變」;二是他慶幸掌握了砍價技巧。「剛來昆明,我買東西都買得很貴。因為要常給孩子們買鞋、買書包,看到別人砍價,慢慢就學。喊價80元的,我就給50元,不賣,假裝先走,過一會肯定會被小販喊回去,能省一半的錢!」桂聖贊開心地談着照顧孩子獲得的心得。他還要在「六一」給16個孩子每人買雙新鞋,「讓他們挑自己喜歡的,還可以帶孩子們一起砍價。」
充滿福音的「理想之家」
每天放學回家,16個孩子都有一段練習樂器的時間。桂聖贊說:「學音樂,是為了培養孩子們高尚的情操、自信心和樂觀的生活態度。」起初因為鄰居不了解情況,孩子們練琴時,會有鄰居來敲窗警告。後來鄰居知道一個韓國人收養了16個孩子,孩子們都有固定學習樂器的時間,就再也沒來敲過窗。
「四年前來到這裡,桂叔叔像個體貼的母親、又像嚴肅的父親,還像無話不說的朋友,使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這個孩子群裡的「老大」小花,不僅學會處理自己生活中的困難,還具有了大姐風範。「我不允許別人說這裡是孤兒院,這是一個家庭,家會永遠存在。」桂聖贊說,「孩子小美告訴我,當我老了,她會替我繼續把這件事做下去。」而小花則表示,長大了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建很多這樣的家庭照顧與自己經歷相似的孩子。
「爸爸」並非一個人
雲南大學附屬中學高一年級李俊傑每周六都會來給初中的孩子補習數學; 40出頭的劉阿姨則在周日來給高中的孩子補習數理化,她得知附近有一個韓國人照顧着16個與自己無親無故的孩子時,很感動,自己就想着能不能幫着做點事。
桂聖贊表示,他身後有很多像李俊傑和劉阿姨這樣的熱心人,如孩子們的鋼琴老師、韓語老師、給孩子們捐錢物、資助孩子們去上海旅遊的韓國朋友、還有每天給家裡送來麵包和蛋糕的台灣人。
錢已花光仍有信心
目前「理想之家」16個孩子中3個上高中,8個上初中,5個上小學,教育費用是一筆大開支,桂聖贊當初帶來的錢早就花光了。現在孩子們每個月光吃飯的花銷至少3,000元人民幣。一年下來,房租、水電、孩子的學雜費、課本費,以及不定期給孩子們的零用錢,所有加起來需要近五萬元。年前,桂聖贊用麵包車接送孩子們上學;因受金融危機影響,麵包車換成了電動車。即使遭遇這些困境,桂聖贊仍表示,「很多朋友在幫助,我要把這些孩子供下去,直到他們獨立。」
專家倡家庭寄養無助兒童
據《中國孤兒狀況研究》2005年的調查,我國孤兒總數為57.3萬人,佔全國人口的4.43%。農村的孤兒遠高於城市。全國未得到政府和社區任何救助的孤兒總數達20.2萬人,在教育和醫療方面面臨巨大困境。
目前,國家已制定統一的社會散居孤兒最低養育標準,標準為每人每月600元。 據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尚曉援介紹,國家倡導家庭寄養,小單元家庭撫養模式。可減輕福利院壓力,又給孩子以家庭的成長環境。尚曉援建議,應借鑒國際做法,縣以上設立專業機構,中央則設立國家兒童與家庭福利局,建立完善的孤兒、殘疾兒童和受虐兒童的家庭救助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