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仲偕
早前,本文談過特首推行六大產業,政府提出透過撥地、稅務優惠、現金資助等去扶持六個優勢產業,包括預留兩幅市區地皮供自資專上及高等教育課程發展、4幅土地供興建私立醫院,以及研究對創新科技企業提供超過100%的科研免稅優惠等。
在六大產業之中,筆者較為看好教育及醫療。不過,新加坡比香港起步早六至七年,特別是學位及以上課程。香港如果要超越新加坡實在不容易。國際著名的頂尖學院如麻省理工大學都受到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吸引,紛紛來到新加坡開設分校或課程。在這個競爭環境,香港已經輸了先驅者優勢(在產品導入期進入市場之策略,以便建立主導地位,又稱拓荒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加上一兩年前,香港的大學較北大清華更有吸引力,但今年內地投考香港的大學人數急降兩三成,實在令人憂慮。
在教育範疇之中,政府要發展自資專上及高等教育課程發展,這些課程都較具經濟價值。不過政府在研究推動教育產業時要分清楚,教育及培訓是兩件事情,比教育更具經濟效益其實是培訓,特別是專業培訓,香港有龐大的專業服務。所以要研究推動各種培訓課程在香港生根,吸引內地及周邊地區的準專業人士在香港修讀專業考試的培訓課程,這樣較具經濟價值。數年前梁振英高調推動專業人士入內地發展。不知,今天梁振英能否意識到香港在協助內地的專業人士所能發揮的作用可能更大。
今天內地的發展一日千里,現時本港相比內地的優勢就是專業管理。吸引內地人士到港接受培訓可能是一條出路。特首應不單着重教育產業,更應着重培訓產業。
最後,在教育之中政府側重自資專上及高等教育課程發展,並未有提及中學教育。不過,筆者認為在推行三三四之後,政府可以考慮推動寄宿高中課程,吸引一些內地渴望到海外升大學的人到香港,升讀高中,準備投考海外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