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潤華
古語云:「大智若愚,大愚若智」,此話富有哲理,蘊含辯證法。智與愚看似兩個極端,但又不是完全對立。比如大家做事或經商,有時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吃了虧、賺少了,其實「吃小虧或可佔大便宜」,也許今後更大的機會在等着大家。相反有些人自以為醒目、聰明,常常佔別人便宜,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失去了很好的機會,這樣的事例相信大家也見過不少。
一個人的智與愚既有先天遺傳成分,也有後天因素在內。無可否認世上確有天才,像達芬奇、貝多芬,但同時我們看到絕大多數人還是通過後天的努力而取得成功的,所謂「勤能補拙」,就是用後天的勤奮彌補先天不足。人們通過讀書學習增廣知識、提高智力,也不斷從實踐活動中汲取經驗教訓。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自己真正懂得的才叫做知,而不懂或沒掌握的就說不知,這是學習的智慧。常言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有時智與愚只是一線之差,多思考對提升智慧絕對有幫助。
莊子說:「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終身學習,追求無窮的知識,讓我們遠離愚昧和無知。聖經也提到:「僕人並非常常是聰明的。」所以「智者思而後言,愚者言而後思」。
筆者是一個平凡的人,和普通人一樣,自認後天也不夠努力,因此沒有良好的成績。加上當年又碰上戰亂,中途輟學讀不成書,始終覺得有點缺憾。時光不能倒流,惟有期望自己的後代,不再步自己後塵,蹉跎歲月,希望他們努力學習,能夠「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代更比一代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