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孫西
特首於本月14日以「群策創新天」為標題,在立法會作了其任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這份施政報告的發表時機正值本港處於大發展的重要關口,從未來發展環境看,世界經濟形勢將會更為嚴峻複雜。不過,本港經濟逐步回穩,為部署長遠規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份施政報告提出的未來發展各項政策措施中,特區政府特別強調了合作發展,顯示出香港與內地經濟日益融合的大趨勢。香港正因此而受益,並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大方向。
日前,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港召開配合國家擬訂「十二五」規劃會議,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員商討特區配合「十二五」規劃的前期工作。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亦有派代表出席。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特區政府非常重視國家「十二五」規劃的事宜,並一直積極與中央部委密切溝通,推進配合國家擬訂「十二五」規劃的工作。這有助提供有效平台,推進兩地的共贏合作,讓香港可進一步發揮優勢,一方面對國家發展作出更適時和有效的貢獻,另一方面有助保持香港長期的繁榮穩定。
面對挑戰前所未有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為做好「十二五」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十二五」規劃本身定位來看,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十二五」規劃總體上仍將是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集戰略性、宏觀性和政策性於一身的行動綱領,必須要有更強的科學性、民主性。從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看,《綱要》將經全國人大批准實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政府和市場主體應遵照執行,規劃對相關政策的把握必須更為精準。從內地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未來發展環境來看,全球金融市場、初級產品市場大幅動盪,主要國家經濟放緩跡象明顯,世界經濟形勢更為嚴峻複雜,問題可能進一步顯露。如何在高度不穩定、不確定的內外部環境下,謀劃好未來5年發展目標和路徑,更是對國家「十二五」規劃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涉及三個主要方面
據悉,中央已就「十二五」規劃編制前期工作進行部署,該規劃將深化對一些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的研究,就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相應措施。須知,距離中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兩個「五年規劃」了,「十二五」規劃編制和執行得如何,對於中國內地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至關重要。顯而易見,「十二五」規劃涉及的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很多。據報道,香港媒體着重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央和地方政府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取向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優化經濟結構的進程。根據統計資料證明,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恐難以繼續,必須花大力氣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二是要提高企業的創新力。「十二五」規劃應當以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為着力點,同時利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組織好若干重大科研專案的攻關,爭取「十二五」規劃期間在若干前沿科技領域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提高製造業的整體水準和競爭力。
三是要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實現改革和發展成果讓全體人民分享。毋庸諱言,在內地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城市或鄉村不同階層之間,收入分配差距和社會保障水準更有天壤之別。通過改革和制度創新縮小人民群眾的收入和保障水準,直接關係到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應當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中之重。
粵港聯手把握商機
在香港特區政府召開配合國家擬訂「十二五」規劃會議時,會議討論的重點之一,是要通過落實今年一月由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一些深化粵港合作的元素,提升到國家「十二五」的層面,以爭取中央對有關政策的支持。全國政協委員、政府工作報告起草人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張小濟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寫進「十二五」規劃。另據報道,國家計劃在十幾個省市發展低碳經濟的試點,粵港均在選擇之列。
應該看到,香港一直以出口模式作為經濟主導。世界消費量的減少和美國的保護主義抬頭,迫使香港一定要進行經濟格局的轉型。香港不但要加快與內地經濟的融合,還應加強與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的金融業務聯繫,成為亞洲地區知識產權的銷售和交易中心,並且成立知識產權法院,處理各種有關糾紛。香港應該加強大學教育、提高質素、增加招聘研究學者和教師、增加東亞地區的留學生名額。人民幣資產和有價證券在香港買賣的管道,可以透過分銷銀行向亞洲地區買賣。正如行政長官在是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我們會加強與國家相關部委的聯繫,建立適當的工作機制,使特區能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盡早配合國家擬訂『十二五』規劃的工作。」毋庸置疑,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在國家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將大有用武之地,特區政府和社會工商各界確應把握商機,重視保持「一國兩制」優勢互補的作用,在重振香港經濟的同時,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