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路 資深評論員
現代國際關係,本質就是利益,利益通過博弈體現,而博弈的遊戲則由實力發言。在熱戰和冷戰時代,弱國無外交,落後必挨打;當今時代,美國的單邊主義處處碰壁,新總統奧巴馬調整政策僅有理念尚未有實績,即被戴上「諾貝爾和平獎」的桂冠以約束之,未來世界的非熱戰非冷戰的特徵將越來越顯著,但是,國際關係還是利益和實力。看中俄關係的新發展,恐怕也還是這樣看。
俄羅斯總理普京對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兩國總理共同出席中俄建交六十周年慶祝大會暨中國「俄語年」閉幕式。期間,普京與溫家寶進行中俄總理第十四次定期會晤。此外,普京還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第八次總理會議。普京此行,將中俄關係推上一個新的台階,而普京也為挽救下滑的俄國經濟請外援,為其再選總統打下基礎。
中俄地位發生轉變
在中俄關係之中,以及在其他上合組織國家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係。不過,現實而言,這次以普京訪華為中俄建交六十周年紀念活動打上句號,實際上是中俄兩國地位互換的一個里程碑:中國從小弟弟變成老大哥,俄羅斯從老大哥變成小弟弟。
蘇聯是最早承認新中國和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可是,如今許多俄羅斯專家說,六十年這個數字是對中蘇關係才有意義,但現在蘇聯已經不存在。對於中俄來說,關係就不止六十年,俄羅斯和中國在十七世紀就建立了外交關係。來自俄方的這個資訊突出地提醒中國人,中俄關係,已經沒有了過去意識形態的同一性,現在只是兩個相鄰的大國的關係,頂多是走得更近一點的戰略夥伴。
如果追溯到明清強盛時期,中國不弱於俄羅斯;但到了近代史,中國曾受盡俄羅斯的欺凌。一八五八年簽訂的《中俄璦琿條約》,清廷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同時還規定烏蘇里江以東四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中俄共管。兩年後,共管被沙皇俄國取消。到一八六四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割了中國四十四萬平方公里領土。
不過,蘇聯的老大哥地位,是它支持中共革命就開始。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整個工業體系是由蘇聯援建的一百多個項目奠基。蘇聯原來還答應幫中國造原子彈,後來兩國交惡,蘇聯才撤走原子能專家及其他專家。在以後長時間的美蘇爭霸時期,中國主要的安全威脅來自北方,蘇聯百萬大軍部署邊境,坦克部隊可以二十四小時內突破到北京城下。
蘇聯瓦解後,中俄關係也走過一段從猜疑到合作的歷程,期間,俄羅斯雖然GDP落後中國,但始終還是帶有傲慢和自大的神氣,尤其是中國需要購買俄國尖端武器的時候。不過,這次普京訪華,可以看到俄國人已經變得謙卑多了,強悍的普京,也是溫柔地看着溫家寶。
金融危機加速兩國合作
中俄能源合作問題,也可能是本世紀少見的艱難合作。俄羅斯的天然氣儲量與產量均佔世界第一,石油產量世界第二、出口量世界第一,是個地地道道的能源大國;另一方面,中國是公認的「世界工廠」,但能源缺口卻非常大。中俄政治關係熱絡,在聯合國投票幾乎保持了一致性。照理說,經濟結構互補、政治關係友好,正好是一對絕佳的貿易搭檔,但現實狀況卻很不盡人如意。至2008年,中俄貿易額只有560億美元,比起中韓都少,俄羅斯的GDP卻遠在韓國之上。雖然俄羅斯已經超過沙特,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但在中國石油來源國中,卻排在第四位,位居安哥拉、沙特、伊朗之後。一條輸油管談了差不多20年,只是金融危機後,油價回落,俄羅斯經濟受到致命打擊,俄國需要中國的美元,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隨之迎刃而解。此次普京訪華,又簽署了每年再增加供油1000萬至1500萬噸的協議。中俄雙方不但拓寬了橫向的合作範圍,在能源、金融、基建、造船、通信、軍事等眾多領域達成了系列協議。
筆者想,中俄合作的最新形勢再次表明,本質還是利益驅動,實力決定地位。目前,全球公認中國的綜合實力高於俄羅斯,公認中國的前景優於俄羅斯,中國上升到「G2」地位,俄羅斯則在擔心跌出「金磚四國」;今年中國「保八」成功,俄羅斯則可能負增長八個百分點。因此,中國才有可能獲俄氣田開採權,中國還將助俄興建高鐵,俄羅斯人不服氣也不行。似乎,中國老大哥援助俄羅斯小弟弟的時代正揭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