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園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豆棚閒話:兩種筆墨,一般動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1-20]     我要評論

李國濤

 龍應台是台灣著名散文家。我以前讀過龍應台的《野火集》和《這個動盪的世界》,那都是激動人心之作,犀利冷峻,無情地解剖和抨擊台灣和世界的不合理、不如意現象。當時我說,如果讀了這些書而不受感染,那位讀者的心就太冷了。時隔十多年,又購得龍應台的新書《目送》。(三聯書店,2009)完全是另一種筆調和另一種心情,她寫的完全是身邊事,是心內情,是生活的哲理和倫理,是生老病死,如老境逼人和青春不再,如永訣和重會,還有,埋葬及遺忘。她還有這副筆墨呵!我讀時,多次淚水盈眶。我又想,讀此書而漠然不受感染者,一定是心腸太硬。多麼漂亮的兩副筆墨集於一人之手!前兩個集子裡的文章大約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從某些篇後註明的日期可知。而這個《目送》,大概都是新世紀以來的作品了,我是從序言上猜想的。我不知道作者在新世紀裡,是否同時還寫她以往寫的那種犀利冷峻的文章,在政治上搏鬥。但是,在《目送》集子裡,她把針腳細密的風景描寫和心理分析送到讀者面前,又把生死無常的怨悔、反思、懷疑、困惑,從空虛和實在之中抓過來顯示給讀者看,請他們品味,這也真是一件極難的事。從倫理到天道,從老莊解悟到風行水流、花開花落,處處有情,又處處無情,都在她的一篇一篇小文中閃耀。多數篇章都配一幅攝影,而許多攝影都與文章相配很好,增色不少。我讀下來,流連往返,不忍離手——真也是一個「目送」的情景。請讀者不要笑我,你如讀過幾篇以後,也會像我一樣「癡情」。

 本集裡共收73篇散文。另有《代序》一篇,其中說到:「在中國台灣、香港,星、馬和美國,流傳最廣的,是《目送》……在大陸,點擊率和流傳率最高的,卻是另一篇,叫做《(不)相信》」。那是第一組裡的兩篇。於是我先讀它們。但是,相反,「信與不信」問題,我這個大陸讀者倒是不那麼感興趣,也許是一種智力的疲勞所致。我倒更喜歡讀《目送》一篇。這一篇也許可以看作是這一本書的中心題旨,或曰全書的主題。它寫人生緣分,大體就是:「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果然,後面就多次寫到與年衰的父母相聚相別。就是這一篇裡,還寫到她與十六歲的兒子之間的微妙關係,如果參閱稍後的《十七歲》一則,讀者會覺出,現在大陸上所謂的「代溝」;也會感覺出,一個並不老,也並不缺少知識的媽媽(大作家),在兒子眼中總會是令他「尷尬」的人。這真是令人非常難過。但是,這又無可如何。也許她在兒子眼裡,也會是一個「漸行漸遠者」吧。人人都是這樣一個「他者」,萬事萬物也都這樣「漸行漸遠」,這也就是後面在《距離》《時間》裡那些哲學意味的體驗。

 不過這書並不感傷。書裡有那麼多美麗的描寫與悠閒的敘事,令人神怡神往,而並不總是神傷。對比而讀《金黃》和《杜甫》。前一篇寫各種樹和花,那樣多的色采形狀奔來眼底,而且有那麼多的詞語表達這一切。我不能不引下幾句,雖然在這麼短的小文裡引語令人為難。那麼讓我零碎地摘引吧:「如果從三月開始播報,那麼洋紫荊的光榮謝幕可以是第一則新聞。……洋紫荊從十一月秋風初起的時候搖曳生花,一直招展到杜鵑三月,才逐漸卸妝離去,但還沒有撒走,宮粉羊蹄甲們就悄悄上場。一夜之間佔滿枝頭……一株桑樹……桑樹傍着一株鴨腳木……橡皮樹又厚又油亮的葉子裡吐出了血紅色長條的捲心舌頭……而血桐……」順便還寫到香氣。「氣味從哪裡來?你開始調查跟蹤。杜鵑,……但你知道杜鵑沒有氣味。一株南洋杉陰沉沉地綠着,絕不是它……你一定要找到肇事者。藏在南洋杉後面,竟是一株柚子樹。不經許可就噴出滿樹白花……」香氣醉人,文章更醉人。《杜甫》一則寫草本植物。「草木的漢文名字,美得神奇。」這是開頭一句。後面就展示了有多少種字詞的奇妙結合,是造化之美,也是漢字漢文之美,美不勝收。當然,這其實是作者才華的洋溢之美。

 我欣賞龍應台的奇思妙想。文章之妙,存乎一心。順便摘引幾句,與讀者共賞。與十六歲的兒子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擁抱長頸鹿的腳。」寫小城夜景:「燈火因貧窮而黯淡,星星就大膽放肆了,一顆一顆堂堂出現。但是星星雖亮,卻極度沉默……」她寫老人失去假牙:「像一個放得太久沒有吃的蘋果布上一層灰,還塌下來皺成一團,愈皺愈縮。……像童話裡的女巫……」有一篇《淇淇》,寫長江裡的江豚或白鰭豚:「大如黃犢」、「色正赤,類大蜈蚣」以及「忽有大魚正綠,腹下赤如丹」。作者十分欣賞、欽佩這樣的描寫,故一一記下。但是這不是她的創作,是引陸游在《入蜀記》裡所寫。可見她熟讀妙文;妙處,她懂,所以銘記心中,珍惜不捨,在此與人共賞。這是文學素養。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廣告植入圖書的是與非 (2010-01-20)
古典瞬間:《金瓶梅》的民情風俗 (2010-01-20) (圖)
亦有可聞:平安王朝的浮華大夢 (2010-01-20) (圖)
豆棚閒話:兩種筆墨,一般動人 (2010-01-20)
開卷有益:青山七惠新作內地出版 (2010-01-20) (圖)
歷史與空間:《中國站起來》的敵意和荒唐 (2010-01-19) (圖)
亦有可聞:傷心的花鈿 (2010-01-19) (圖)
古典瞬間:漫說雩祭 (2010-01-19)
豆棚閒話:孔子家鄉的「珍寶」:楷雕 (2010-01-19) (圖)
來鴻:詩二首 (2010-01-19)
歷史與空間:《天倫歌》:跨越太平洋的早期中國藝術歌曲 (2010-01-16) (圖)
文化觀察:家訓作用有限 (2010-01-16) (圖)
金融本身應該符合什麼邏輯? (2010-01-16) (圖)
文訊:「我在中國」(cochina)之六:盛世?危言! (2010-01-16)
歷史與空間:蝗蟲之祭 (2010-01-13) (圖)
人文世相:孤 獨 (2010-01-13) (圖)
亦有可聞:三言兩語話手杖 (2010-01-13)
開卷有益:步入而立之年的中歐關係 (2010-01-13) (圖)
豆棚閒話:上海話不要十三點 (2010-01-13)
歷史與空間:乾隆元年的三起滅門案 (2010-01-12)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園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