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 鳳凰衛視評論員
農曆新年期間,伊核危機局勢在持續發展,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從兩個方面收緊對伊朗的包圍圈,伊朗則軟硬兼施繼續周旋,俄中兩國對於進一步制裁伊朗的態度,格外引人關注。
在伊朗伊斯蘭革命31周年之際,伊朗總統宣佈伊朗已經成為「核國家」,以此紀念伊斯蘭革命,同時也是對西方的回應。
伊朗為什麼要以「核國家」作為強大的標誌?這與波斯民族的歷史屈辱感以及現實的處境分不開。波斯帝國和波斯文明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與希臘的戰爭,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世界歷史上首次的東西方衝突。近代伊朗成為獨立國家之後,一直是英德美蘇等大國勢力角逐的舞台,在二戰中,1941年8月25日英國、蘇聯軍隊分兵進入伊朗,迫使伊朗簽訂城下之盟,伊朗成為反法西斯陣營重要的物質轉運站,隨後大批美軍進駐伊朗以保障這一轉運站,德黑蘭會議的舉行也與這一背景有關。戰後美國扶持巴列維國王上台,巴列維推行白色革命,帶動了伊朗的現代化建設,也導致了貧富懸殊與傳統文化式微的問題,於是有後來的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革命在伊斯蘭世界影響很大,西方對此極為不安。伊朗雖然是中東的波斯灣國家,卻不是阿拉伯國家,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也有宿怨,在伊斯蘭世界內部,伊朗又屬於少數的什葉派。因此美國得以挑動兩伊戰爭。
回顧歷史,可以明白伊朗為什麼要成為「核國家」,伊朗要成為地區強國,有「核」就有籌碼,朝鮮就是先例。
伊朗核問題的大國博弈
但美國不能容忍在波斯灣地區出現一個核國家,而這個國家還宣稱要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掉,英法德均持這一立場。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也反對伊朗。以色列早就放話,要在伊朗擁有核武器之前就摧毀其相關設施。近日美國雙管齊下,一方面國務卿希拉里到波斯灣出席「美國—伊斯蘭論壇」,其實主要是拉攏沙特與阿聯酋,但沙特並沒有無條件支持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另一方面美國官方不斷放話,稱俄羅斯同意制裁伊朗,奧巴馬本人也直接對中國喊話,稱國際社會都在看中國是否同意制裁,副總統拜登則稱中國也同意制裁。據報道美國決定要在二月底之前就向安理會提交制裁伊朗的決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訪問莫斯科,給俄戴高帽,稱俄是超級大國,要求俄支持制裁。
另一方面,中東另一個主要國家,同樣不是阿拉伯國家的土耳其,作為北約成員國,卻反對制裁伊朗,顯示伊朗並非絕對孤立,中東的地緣政治也比人們預想的更為複雜。
俄羅斯對伊朗的態度顯然轉變了。原先俄羅斯一直與中國同一立場,反對制裁伊朗,而且是伊朗的原子能開發主要合作者、主要軍備提供者,雙方經貿關係亦密切。但近來俄高層多次公開表態,贊成制裁伊朗。伊朗人既要求俄應遵守原則,也對俄有戒心,因為在歷史上無論沙俄還是蘇聯都曾經干預伊朗的事務。從俄羅斯外交的風格來看,一旦與對手達成協議,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就會出賣盟國或朋友。促使俄羅斯出賣伊朗的誘因為何?美國是否與俄達成利益交換的協議?俄羅斯這種出爾反爾的急劇轉變,在今天的伊核局勢中是否會重演?西方決心再次制裁伊朗,俄羅斯是支持還是反對,或是明哲保身,既不支持也不反對,中俄是否「同進退」,將是未來幾周國際形勢的焦點,這也是當前國際關係格局重組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