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瓊 全國人大代表 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
國務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去年底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乃華南地區首次獲得中央政府部門主持的地區規劃。《珠三角規劃》不但涉及內地的九市,還把香港及澳門在整個區域的定位考慮在內。這是很值得整個地區感到鼓舞的事。
際此歷史時機,正好總結在過去三十年粵港合作的經驗,以加強粵港的協作關係、更有效地發揮各市的優勢,以達致《珠三角規劃》的目標。
三十年粵港合作經驗
首先,我們必須關注國際及國內經濟及商業投資環境的變化。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我們依賴的是國際市場,香港的出口額一向遠大於本地生產總值的規模,反映出口貿易在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在香港的出口總額中,絕大部分是轉口貿易,而轉口貨品主要來源地及目的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國際及內地出現任何環境及政策的變化都直接對香港產生影響。舉例而言,由於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香港在珠三角地區的出口加工便要作出調整、遵守「世貿」的規則生產。粵港合作的廠商要重估發展方向及策略,以反映時代的趨勢及市場的變化。
第二,跟着市場走、發揮香港的優勢。由於香港經濟出口帶動的特徵,香港的產業結構要看市場的需求及競爭力。因此,香港要在內地政策及國際市場之間找到自己的立足點。當內地力促產業轉型及升級時,香港要根據國際市場潛力、內地產品的競爭力作出判斷,香港如何回應參與。新的產業在內地或者有需求,但是在目前內地市場的開發仍有很多障礙的環境之下、各地一窩蜂集中一些產業投資必然導致產能過剩,各地基於保護本地產業的考慮、對外商的企業便作出各種銷售限制。因此,香港的投資者如果要進入內地市場,還要作出更多的努力,與內地的各級政府作出溝通、協商,打破市場的障礙、建立共同市場。另一方面、粵港加工貿易仍有強大的發展潛力,不應驟然放棄。
第三,粵港之間在政府及民間不同層面加強溝通討論才能衷誠合作。粵港兩地的優勢互補、珠三角各市的產業結構方面,有必要作深入的研究及分析、然後綜合規劃,以避免妄動及惡性競爭。民建聯在這方面正好發揮作用;一方面緊密聯繫香港各行企業、投資者、管理人員、專業人士及各類員工,了解他們北拓的期望及面對的困難及訴求,另一方面向特區及內地各級政府進行反映溝通、建言獻策,促進粵港合作的有效進展。
第四、粵港合作應借助歐盟的經驗。歐盟的合作由第一階段取消關稅的共同市場開始,於第二階段建立經濟共同體,第三階段建立歐洲政治聯盟及共同貨幣,其間經過四十年,現在已擴大到27個國家。歐盟的建立涉及很多不同主權的國家,政治體制、經濟實力及歷史文化生活有很大的差異,都能夠團結合作,成為與美國抗衡的經濟力量,主要依賴有遠見的政治領袖及人民的支持,能夠摒棄個別地區的即時或短期利益,打破各種障礙,通過優勢整合,促進歐盟的國際競爭力,今天歐盟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國際貿易體。當然,歐盟內的合作也有很多不易消除的困難,特別在建立以歐元為共同貨幣,對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形成極大的壓力,大大提高經濟水準較低的國家人民的生活指數,面對嚴重的債務負擔。
回看香港及珠三角地區,在政治上同在一國之內,不同的是經濟體制;然而兩個經濟體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後已經把水準拉近,物價及人民收入的差距也日漸消失,可以說兩地已經高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兩地通過協作發展了共同的國際市場。相對於歐盟、港粵融合已經是水到渠成的階段。可是事實並未如理想,因為「珠三角」區內互相爭奪做「龍頭」及「中心」的景況十分嚴重,並且有很強烈的保護主義傾向。
突破粵港協作的樽頸
中國的改革開放意味着政治及經濟權力由中央向地方轉移;為了保障地方的權力,中國政府的職能只是轉移而沒有縮小。因此,中國的市場經濟伴隨的是強有力的政府威權,具體表現是經濟規劃及政策。而中國的財稅制度更成為政府施政力度的基礎。財稅制度偏重流轉稅一天不改,區域發展的保護主義色彩仍舊。「珠三角」的對手是「長三角」,而「長三角」的區域協調比較「珠三角」為佳,原因是上海作為政經龍頭的地位沒有遇到對手,有別於廣東省的廣州及深圳,更沒有一個決策體制以外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珠三角」內的九市之間,也出現產業發展不協調、各自為政、甚至競爭的情況。後果是未能充分利用各市的優勢,甚至重複建設,浪費資源的規劃及投資。
珠三角如果要建立更緊密的協作關係,關鍵是要深入對不同粵港協作模式的成本利益評估研究;而不是相互爭取利益。而我們欠缺的就是有關的研究,作為區域合作的理論根據,共同建立一幅宏圖遠景。而民建聯積極探索推進粵港合作不遺餘力,正好填補這個缺口。
總結而言,粵港只有深化衷誠合作,才能發揮力量,建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本文輯錄自民建聯新出版的《建港方略——民建聯政經研究論集:經濟篇》一書,內容有所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