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信之
北京兩會圓滿閉幕,但溫總對香港角色及五點深層次矛盾的解析提點,仍繼續成為香江熱話。官場老友向信之透露,特區政府早便聞風先動,努力化解經濟的深層次矛盾,籌謀鞏固香港的優勢產業,尤其是開拓服務業的國際市場。
老友笑說,傳媒每日要在芸芸眾多新聞中作取捨,有時難免「走漏眼」,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日前宣布特區政府本月底將與新西蘭正式簽署緊密經貿合作協定,便鮮見有傳媒報道,此消息聽來「平平無奇」,實則暗藏玄機,除了是香港首次與外地經濟體系訂立的自由貿易協定外,亦是香港服務業「自由走向國際」的試金石:「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着眼點不應只放在產品出口上,更重要的是服務出口,沒有了關卡、限制,不正好更好地發揮香港優勢嗎?」
協定利服務出口 發揮港強項
溫總在總理記者會上闡述香港的深層次矛盾,一開頭便說到經濟點上,寄語香港發揮已有的優勢,繼續保持和發展香港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並根據香港的特點發展優勢產業,特別是服務業。有政界中人坦言,溫總一言道出香港經濟的必然走向,只因年前金融海嘯已清楚暴露靠單一產業撐起經濟的高風險,香港既要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時也不能不汲取教訓,積極發展新的優勢產業,而服務業無疑正是香港強項所在。
他續說,連國家都致力開拓國際空間,不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簽訂自由貿易協定,透過東盟、G20等平台,進行雙邊、多邊貿易協商。香港是外向型經濟體系,更不能故步自封,要有國際大都會的容量、胸襟及眼光,在開拓內地市場之餘,亦要把服務業出口到世界。
正因為如此,特區政府與新西蘭簽署緊密經貿合作協定可謂具有十足的象徵意義:「我們不能只看省下了多少關稅,增加了多少產品的出口。因為協定的作用,遠遠超越產品貿易範疇,對服務出口的推動作用可能更大,只是難以用數字量化而已。」
官場老友也笑說:「用官話講,這是香港首次與外地經濟體系訂立的自由貿易協定,標誌着香港和新西蘭的雙邊貿易關係跨進一大步,但更重要的意義是特區政府是以新西蘭作為起點,繼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談判,爭取訂立更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開放服務貿易,並以此為平台,不斷輸出香港的服務專業,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亦帶動經濟的蓬勃。」
政府加強磋商 好消息陸續有來
老友又向信之報料,指當局正與南美及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等展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相信繼新西蘭之後,很快又有「好消息」:「香港市場細小,要發展及壯大優勢產業,首先就要懂得把優勢產業國際化,不能局限於塘水滾塘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