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謝謝「一字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9-08]     我要評論

彥 火

 今年六月初,曾寫了幾篇關於台灣小吃的文章,其中提到「豆簽(火旁加庚)」。旋不久,接到一位菲律賓讀者來信,質疑「(火旁加庚)」字用法不當。原信如下:

 彥火先生:恕我冒昧妄當你的「一字師」。六月十日菲律賓版《文匯報》的「琴台客聚」專欄中你的《鼎邊趖與豆簽(火旁加庚)》文中出現「(火旁加庚)」這個鬼字,這是不妥當的,我們閩南人所說的肉羹的羹字被一般路邊食攤販子擅改為「(火旁加庚)」字,倉頡沒創造這麼一個字,字典也沒有它的蹤跡。街頭食販不識羹字就亂造鬼字,我輩讀書人不應該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在報紙上也學著他們應用虛構字。中國字象形字太多太煩了,別再在報紙上推廣別字。信中冒犯,請寬宏大量原諒我。

你的忠實讀者 上

二○一○年六月十四日

 「(火旁加庚)」字源自什麼典籍?我也查了不少字典,包括《康熙字典》、《閩南字典》和《台灣詞典》,均不得要領,後來特地請教了香港文字專家容若兄,他的答覆如下:

 查過比《康熙字典》收集更多的《集韻》(收五萬多字),也查不到。其他你未查過的字典也查過幾部,都無結果,相信是台灣土俗字(非本字,而是借字)。如果那種美食,像豆腐羹那樣的糊狀食物,則是「羹」字的土俗寫法無疑。因為土字也有本字,如,香港地所謂「蒲」,本字是「浮」,寫的人不識本字,就寫成同音的「蒲」。

 最後查了《維基百科.自由百科全書》,其中有此注明,說台灣食攤:「……他們所販賣的食物,在大部分的情況『羹』會被寫作『(火旁加庚)』,極少數的情況被寫作『粳』。」

 換言之,「(火旁加庚)」是台灣慣用的土字,即羹的意思。目下台灣的小食店,一律用「(火旁加庚)」。既然「(火旁加庚)」字已為台灣食肆所用,也說明「(火旁加庚)」字是客觀存在的,即是土字。以下是《台灣導遊手冊》關於基隆廟口——「豆簽(火旁加庚)」的文字介紹的摘要——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豆簽(火旁加庚),聽到豆簽這個名字就可以聯想到跟豆子有關。

 豆簽是採用米豆製成的麵條,雖說是麵條但又比一般的麵條短且薄,口感不像一般麵條講求Q勁,方便入口。

 另外搭配大腸、蚵仔和蝦仁,整碗滿滿的料加上胡椒,吃起來特別順口對味。

 當然如果不愛蚵仔或其他的料,也可以跟老闆要求來個特調(就是不加你不愛的料啦)。

 因為豆簽(火旁加庚)是用米豆製成的,所以富含蛋白質,老一輩常常會在感冒時來碗豆簽(火旁加庚),一方面可以補充營養,也讓整個身體暖呼呼,降低因感冒帶來的不適。

 除了在攤位現場吃、外帶煮好的豆簽(火旁加庚)以外,喜歡DIY的人也可以買尚未煮過的麵條,自己試試手藝,別有一番風味。

 在炎炎夏日,吃上一碗豆簽(火旁加庚),可是會讓胃口大開的;而在冬天來上一碗,則會讓整個身體暖呼呼的,趕走冬天的寒意。下次來到基隆廟口,別忘了來碗豆簽(火旁加庚)。

 其實不光是台灣基隆廟口街把「羹」寫成「(火旁加庚)」,在台北、台中、台南的小吃店,也捨「羹」不用,而寫成「(火旁加庚)」。

 每個地方都有地方的慣用俗字或土字,甚至用「土」字作招牌或吃店的名,提起這些用土名的吃店,就不好改為正字。但,我十分同意讀者的意見,在行文中,應加以注解,以免貽誤讀者。

相關新聞
翠袖乾坤:容祖兒大將之風 (2010-09-08)
天言知玄:讀書好環境 (2010-09-08)
琴台客聚:謝謝「一字師」 (2010-09-08)
杜亦有道:電影歲月風雲 (2010-09-08)
隨想國:那個揮別的手勢 (2010-09-08)
路地觀察:張兆輝如何炒飯 (2010-09-08)
百家廊:太白七月雪 (2010-09-07) (圖)
翠袖乾坤:中平卓馬的挑釁 (2010-09-07)
海闊天空:沒有公義素養的悲劇 (2010-09-07)
琴台客聚:有個詩人叫馮志 (2010-09-07) (圖)
生活語絲:郵輪八日 (2010-09-07)
思旋天地:合作共贏 (2010-09-07)
詩幻留形:閱讀的形象 (2010-09-07)
百家廊:花季之殤 (2010-09-06) (圖)
翠袖乾坤:自 救 (2010-09-06)
跳出框框:可愛的香港人 (2010-09-06)
琴台客聚:妨礙溝通 (2010-09-06)
杜亦有道:夢境迷痴 (2010-09-06)
思旋天地:七十年的傳奇 (2010-09-06)
網人網事:銀髮網蟲 (2010-09-0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