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匯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江透視:香港管治:困境與能力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10-18]     我要評論

周八駿 資深評論員

 2010年10月13日,香港立法會既聽取行政長官關於新一年施政報告,又否決行政長官關於把清水灣郊野公園5公頃用地撥入將軍澳堆填區的指令,兩件事表面沒有關聯,其實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

 在香港歷史上,立法機關不僅挑戰而且否決行政首長指令,是沒有先例的。九七前,港督擁有至高權力,立法機關等於或接近於「橡皮圖章」。特區成立後,立法機關固然越來越多民選議員,反對派力量固然不斷膨脹,但是,在2010年10月13日之前的13年零3個月又12天裡,第一任和第二任行政長官的權威未曾遭遇如第三任行政長官在2010年10月13日所承受的衝擊。

行政立法的政治「博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2010年10月13日立法會否決行政長官有關指令,是近5年來、尤其近3年來香港政治「博弈」的一個結果。

 有人以為,立法會不同政治立場和態度的政治團體罕有一致地否決行政長官有關指令,意味著立法會有希望再度出現所謂「八黨共識」。這是似是而非的判斷。

 所謂「八黨共識」是指,香港立法會內不同政治團體(按:大大小小一共有8個)在政治議題上固然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大派,但在經濟民生議題上卻有相同或相似點,可以謀求共識。成功的先例是2002年各政治團體一致要求特區政府凍結首長級公務員職位,獲特區政府採納。

 然而,2002年的個案不能與2010年10月13日的情形相提並論。前者是先由立法會各政團一致動議,後有特區政府相關措施。這一回是行政長官按既定程序頒佈了有關指令,卻遭立法會各政團聯手否決。

 不是香港政治出現了「大團結」的格局。相反,促使各政治團體一致反對擴大將軍澳堆填區的,正是對未來香港政治版圖的激烈爭奪!

 然而,行政長官的權威公然遭遇所有政治團體的挑戰,則反映:特區政府的管治正面對不能低估的困難。

 困難是如何造成的?答案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從2010年10月13日同一天行政長官在立法會宣讀的2010年至2011年施政報告中找到重要線索。

 在一定程度是由於事先「政治公關」已經於媒體向香港社會披露了新一年施政報告關於改善民生的若干新政策措施,但是,在根本上是因為新一年施政報告仍然缺乏全面而切實地為香港正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提出長遠解決的部署和近期應對的措施,使香港不少居民對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和施政水平再感迷惑。

 「依法施政」是強政勵治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保證,但是,強政勵治還有賴於對香港所面對的各種問題的全面準確的認識和相應的政策措施。特區政府律政司對待立法會挑戰行政長官關於擴大將軍澳堆填區的指令所堅持的是行政長官「依法施政」,卻忽略了有關指令是否體現了現代大城市政府應有的處理固體廢物的政策。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勇於承擔責任包括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

管治困難非關普選

 本人在2010年10月11日本欄發表《將軍澳堆填區遇阻的啟示》,指出:如果特區政府能夠把3年前已決定興建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付諸實踐,則今天便有理由說服立法會和公眾同意擴大將軍澳堆填區作為「過渡性安排」。10月12日特區政府環境局長在本報發表《以務實負責態度 妥善處理都市廢物》,稱:關於綜合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已將近完成相關選址的環境評估,不久將確定設施的選址。」請問局長先生,特區政府早在2008年1月29日發表的新聞稿中開門見山就宣佈——「政府根據專業及全面的準則進行嚴謹的選址工作後,揀選了屯門曾咀及大嶼山以南的石鼓洲可供考慮興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的地點。兩個可供考慮興建的地點是根據環境、生態、規劃、交通、技術/工程、經濟及社會因素的評估結果而選定。」為何約3年過去了,依舊停留在「將近完成相關選址的環境評估,不久將確定設施的選址」?

 「一點水反映太陽」。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和施政的「水」何止於一點一滴?

 管治困難折射管治能力。管治能力決定管治處境。需要深入分析的是,因為怎樣的深層次因素,特區政府缺乏足夠的管治能力,而今日香港面對不能低估的管治困難?

 是因為沒有全面普選?坦率地說,以今日香港政壇上活躍分子的政治水平來看,倘若香港現時實行全面普選,那麼,特區管治能力和施政水平只可能下滑不可能上行。

相關新聞
諾貝爾和平獎實際上是挪威議會獎 (2010-10-18)
挪威諾委會須直面三大質疑 (2010-10-18)
全球匯率戰已不可避免 (2010-10-18)
香江透視:香港管治:困境與能力 (2010-10-18)
單刀直入:置業安居有待解決 (2010-10-18)
廿四味:黎智英李卓人的美國走卒情結 (2010-10-18)
把脈香港:從《施政報告》看青年發展機遇 (2010-10-18)
諾貝爾和平獎是西方給劉曉波的政治「犒賞」 (2010-10-16) (圖)
諾獎委員會為何淪為冷戰工具? (2010-10-16)
施政報告積極務實主力民生 (2010-10-16)
明辨是非:優化居屋效果待觀察 (2010-10-16)
鳴記於心:中國公眾軟實力要提升硬功夫 (2010-10-15)
成立關愛基金 實現繁榮共享 (2010-10-15)
中國箭豬的箭需長得更硬一些 (2010-10-15)
政經人語:試行「置安心」 多點耐心觀察 (2010-10-15)
廿四味:從劉曉波到黎智英 都是為美作倀 (2010-10-15)
把脈香港:社民連內鬥頻頻誰是禍首? (2010-10-15)
施政務實重民生 紓解民困有新猷 (2010-10-14)
民筆聊生:促進就業還需傾盡全力 (2010-10-14)
議員助理需得到應有重視 (2010-10-14)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