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行 資深評論員
現在不少商人響應政府的號召,向「關愛基金」投入以億元計的捐款,令更多市民可以受惠。市民就算不感謝,也至少應樂觀其成,怎會如反對派喉舌般唯恐天下不亂,以聳人聽聞的用詞去折辱商人,這樣誰人還會捐錢?難道那位反對派的傳媒老闆會慷慨解囊嗎?反對派機關算盡,撈取政治油水,卻苦了貧困人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又一例證。
當局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一個官商合作的「關愛基金」,希望結合政府及企業的財力,為身處綜援網之外但需要支援的人士拖以援手,同時也推動企業多參與慈善,藉此消弭社會上對商界的不滿情緒,這本是一個值得支持的方案。儘管在具體運作上需要進一步細化,避免與現行的慈善基金出現重疊,但怎樣看這樣一個基金也顯示當局關注貧窮問題。況且本港不少「N無人士」也確實需要協助,按道理方案不可能會引發如此多的爭議?然而,反對派卻死咬這個基金不放,說成是為唐英年助選,故意將基金貶得一文不值,更離譜的是反對派及其喉舌更將商人做善事說成是購買「贖罪券」,如果在本港做善事也要被扣帽子,誰人還會去做善事,這樣誰的損失最大,是反對派嗎?不是,是窮人受損最大,相反反對派卻撈了政治油水。
「關愛基金」助選捕風捉影
首先說「關愛基金」是為了唐英年助選,所以商界捐款只是政治投機,並非真心幫窮人,又有人說這是為唐英年爭取表現而設。這種說法只是捕風捉影,不值一駁。首先這個基金是一個新鮮事物,結合政府及商界的財力去支援貧困人士,當中不僅涉及商界的龐大捐款,而款項如何處理,投放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政策需要配合等都需要考量,唐英年作為特區政府第二號人物,負責統籌合情合理,也顯示當局的高度重視。而且,唐英年身為政務司司長,要爭取表現有必要故意做個基金出來,讓反對派百般刁難嗎?反對派將基金政治化,不過是為了轉移視線。因為如果基金是用作扶貧,反對派難以批評,但將基金說成是政治宣傳,這樣就可以找到著力點。不過,反對派理據似是而非,可笑還有某港台主持鸚鵡學舌般不斷在節目上提出,變相是以傳媒公器為反對派的歪理張目。
既然反對派選取了「關愛基金」作為攻擊點,其喉舌自然也要作出配合,於是在報章中不斷以「贖罪券」來形容「關愛基金」,其心可誅。什麼是「贖罪券」?「贖罪券」又稱赦罪券、赦罪符,是中世紀天主教籌集捐款的工具,天主教宣稱購買贖罪券能獲赦免原罪得上天堂。教皇博義八世宣布1300年為禧年,凡到羅馬朝聖的信徒可將免除受洗以後所犯的罪。其後,教會宣告凡未能親身到羅馬朝聖者,可用金錢代替。至此,「贖罪券」的觀念逐漸形成。售賣「贖罪券」之舉引發了不少反對和極大爭論,不少基督新教改革者公開抨擊「贖罪券」和反對天主教出售「贖罪券」的行徑,後成為引發宗教改革的導火線之一。由此可見,「贖罪券」一詞本身有其歷史背景及意義,反映中世紀教廷的腐敗和不堪。今日反對派喉舌以「贖罪券」來形容商界捐款,是不倫不類,胡亂套用,也是惡意醜化,居心不良。
做慈善是好事 應樂觀其成
商界賺取盈利回饋股東是天經地義的事,對於不法經營的商人當局固然應繩之以法,但不能將全港商人都視為「逢商即奸」。事實上,本港不少成功的商人都是與一般市民無異,通過個人奮發努力取得今日的成就,過去本港社會都敬佩這些商人白手興家的事跡,何以現在卻一肚子酸溜溜心態,總是以為商人賺到錢一定是「剝削市民」,一定是「官商勾結」,一定是「壟斷經營」,這對於大部分兢兢業業的商界人士又是否公平?只要是合法經商,試問商人有什麼罪需要「贖罪」?現在不少商人響應政府的號召,向基金投入以億元計的捐款,令更多市民可以受惠。市民就算不感謝,也至少應樂觀其成,怎會如反對派喉舌般唯恐天下不亂,以聳人聽聞的用詞去折辱商人,這樣誰人還會捐錢?難道那位反對派的傳媒老闆會慷慨解囊嗎?
做善事應該支持,做壞事必須嚴懲,這是簡單的道理,反對派及其喉舌卻完全顛倒,原來商人捐款反而要受一肚子氣,以億計的款項原來只是為了「贖罪」,在這種宣傳下,還有誰會為慈善出錢出力,反對派機關算盡,撈取政治油水,卻苦了貧困人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又一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