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 恬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研究生
目前雖然政府在推行國民教育,推動香港人對國民身份認同方面起了主導作用,但仍必須不斷加強與學校、傳媒及愛國團體的協作,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加大國民教育力度,加大資源投放,才能進一步達到深化國民教育的目標。
在香港,97回歸後,香港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人」也成為了「中國人」的一部分,從客觀上來看,這是每一位香港人都不能擺脫的身份。然而,要每一位香港人認同自身的國民身份卻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過程,為何會有香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的討論?當中的因由錯綜複雜。
香港人缺乏對「國家」認識的歷史原因
港英政府為了能更好的管治香港人,要香港人遠離中國,完全脫離中國大陸,在這方面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在這過程當中,教育成為了他們達到目的的最關鍵手段。由於港英政府只把香港當成英國的「殖民地」,在香港推行「殖民教育」,經過一百多年的「殖民教育」,港英政府成功地在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設立起一道屏障,使香港逐漸遠離了中國大陸,特別是1949年以後的中國,對於香港人來說是那麼的陌生。
從1949年後,香港教育司署開始不批准學校採用內地的一些教材,阻止學生接觸內地的教材及開始切斷香港學生與內地的關係。從那時開始,不斷削弱香港人的政治意識,確保港英政府的殖民統治。對於英國來說,他們要培養的是一幫能幫助他們管理香港的雙語(既會英文,也會中文)精英,所以香港實行的是精英教育,注重的只是個人素質方面的培養。而且他們從來沒把香港當成英國領土的一部分,香港僅僅是他的「殖民地」,根本不可能傳播什麼國家意識,愛國情感,即什麼是國家,什麼要愛國的,要維護國家統一、安全等等的情感與意識。
回歸前的香港,根本不可能有「國民教育」,殖民政府對此是諸多阻止與壓制,例如禁止多所學校懸掛五星紅旗等。這些歷史事實都擺在眼前,香港僅僅只是英國殖民統治的地方,在殖民教育系統中,對於何為「國家」,何為「國民」,全然不知,根本沒有「我是中國人」的概念,又談何愛國情感?這也是出現為什麼香港人缺乏對「國家」的認識、不知如何加強「國民身份」認同的困難局面的歷史根源。
重塑香港人的「國家意識」
回歸後,香港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特區政府希望通過推行各種各樣的國民教育,努力把「殖民時期的香港人」身份轉變為「中國的香港人」身份,即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就是要令香港人重新認識中國,重新建立他們的國家意識,能真正成為中國人的一部分。要盡快使香港人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已成為香港回歸中國後的迫切需要。
要重新塑造香港人的「國家意識」,推動他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教育是關鍵。特區政府對推動「國民身份」認同方面,主要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國民教育,就是指國家觀念和民族感情的教育,又稱為「愛國教育」?《愛中國:動機為本的情感教育》一文利用Maslow的需要層次論(Maslow,1970),從心理學的情感動機角度,來分析愛和歸屬感需要的層次是高於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於愛國教育是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情感動機,學習追求國家的愛意和歸屬感需要,所以愛國教育是情感教育的構成部分。愛國教育能驅使學生產生源於內心的愛國精神,也是幫助學生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和國家歸屬感的重要管道(《香港教育系列五——青少年成長的價值教育》,2004,頁215)。所以「愛國情感」是「國家認同」的核心(Hobsbawm,1990,p1-13)。要令香港人對自身的「國民身份」由認識到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國民教育」起到關鍵作用,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和他們愛國精神,從而建立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和國家的歸屬感。
推行國民教育的多種模式
如何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目前在政府主導下採取了多種模式,主動投入參與,增加國民教育資源,總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學校方面,不斷進行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和編輯更多關於國民教育的教科書。例如為了增強學生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特區政府雖然在04年成立了「香港中小學國民教育活動中心」,為落實國民教育提供機制上的保障,或編寫及出版與國民教育有關的資料和教材等相關的國民教育活動。教育局在中小學常識或通識科課程中也加入了一些國民教育元素。然而,仍需要加大力度,如在中小學規定每星期一早上舉行升國旗儀式及在歷史教材中增加中國近代歷史的內容,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
二是在傳媒方面,政府與媒體合作做宣傳,例如公民教育委員會製作多輯《心繫家國》宣傳片,於每日在電視新聞前連同國歌一起播出。
三是在民間團體方面,政府與不同的團體合作舉辦內地交流團,來配合學校的國民教育課程。政府在2009/10年施政報告中提到,「推行國民教育,任重而道遠」,認為青少年是社會國家未來的棟樑,是有責任、有義務讓青少年直接了解國家,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以擁有「中國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因此,政府表示會透過「薪火相傳」國民教育平台與志願團體緊密合作,協調四十五項由非政府機構組織的交流活動,估計有超過二萬名學生受惠。同時,把國民教育亦列為「優質教育基金」的優先主題。為了達到深化國民教育的目標,建議政府加大投入參與,主動撥款資助多項活動,包括加強國民教育學習成效的計劃,以及內地考察團等。近年來,在眾多的推行國民教育的方法中,內地交流團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國民教育。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年齡在十二至三十歲青少年)希望政府能增加撥款資助青少年參加交流團,能從實際經驗中更有效的提高香港人的國家意識。
政府必須不斷加強與學校、傳媒及愛國團體的協作,特別是在青少年學生中加大國民教育力度,加大資源投放,才能進一步達到深化國民教育的目標。
|